经观社论 | 建立规则体系 让市场回到常识逻辑层面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社论 2021-06-11 22:44: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经观社论 | 建立规则体系 让市场回到常识逻辑层面)

经观社论 6月10日,2021年陆家嘴论坛。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结束发言时希望,出席论坛的嘉宾和业内同仁们在就高深问题发表真知灼见之余,也能不厌其烦地宣传这些最基本的金融常识。

就当天的发言而论,郭树清说了哪些常识呢?比如他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宣扬“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此前他也说过,“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比如他说“普通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衍生品投资,无异于变相赌博,损失的结果早已注定。”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2018年也曾讲过:“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说的都是大实话,或者说是常识。问题在于,既然是常识,为何还会被苦口婆心反复地强调呢?

原因简单不过。回到现实来看,很多金融产品是突破常识、歪曲常识乃至反常识的,奇怪的是,仍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你跟他讲常识,他可能还讥讽你没见识。

所谓的理财“保本高收益”显然是违背常识的。无论对个人还是机构而言,投资收益与风险是正相关关系,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反之亦然。高收益与低风险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基本的金融逻辑,是金融常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时常看见“投资养老”“以房养老”骗局见诸报端。那些老人之所以入局,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听信了不法分子“高额分红、保本高息”的承诺。

再比如债券市场上出现的 “逃废债”现象,挑战的是“借钱不还”的常识,破坏了市场最基本的游戏规则。上市公司不能做假账,这原本也是常识。很多人可能还记得,早年间高层领导给会计学院的题词正是“不做假账”。

为何现实中常识可以被如此轻易地突破?我们以为,那么多投资者相信“保本高收益”,有些可能是真的没有风险意识,但是很多人认定常识在这里不管用,是因为有刚性兑付的存在——这时候,风险自负就成了包赚不赔。规则变了,谁还会拿常识当回事?

上市公司造假呢?中信国安持续7年造假10亿利润事发,按照2005年版《证券法》,公司被顶格处罚60万元,时任高管被处以5万元至30万元不等罚款。听起来做坏事的人的确付出了代价,问题是他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低了。跟造假可能获得的收益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造假成本如此低,你让投资者相信哪一种“常识”?

必须说,在金融领域,常识背后是一套规则体系。比如说,打破刚兑可以帮助人们建立风险自担的投资理念,风险意识的提高,则会强化对常识的认知,才不会有人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对于上市公司造假来说,天价罚单和严厉的刑责之下,心存侥幸者才可能尊重常识,敬畏常识。

由此观之,“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全面推行注册制、通过修订证券法提高证券违法处罚上限,引入集体诉讼制度等,就是希望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规则体系,让常识有一个坚实的底座,推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各尽其责,各担风险。这个过程也正是让市场主体的观念、意识、行为回到常识逻辑层面的过程。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