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审批收紧 化工行业求变)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靖恒 化工行业的项目审批正在进一步收紧。
6月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旨在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意见》要求推动煤电能源基地、现代煤化工示范区、石化产业基地等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适时优化调整规划;并明确表示石化、现代煤化工项目应纳入国家产业规划,新建、扩建石化、化工、焦化项目应布设在依法合规设立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
另外,《意见》还特别指出,“对炼油、乙烯、钢铁、焦化、煤化工等环境影响大或环境风险高的项目类别,不得以改革试点名义随意下放环评审批权限或降低审批要求。”
对此,华安证券分析师刘万鹏在近日的研究报告中表示:“《意见》的出台对化工行业影响深刻而广泛,将进一步提高化工行业准入门槛和加快现有项目的改革与淘汰出清。”据其介绍,按生产过程的能耗和排放口径统计,我国化工行业碳排放占比超过18%,受碳中和目标影响很大。
记者就此咨询了万华化学(600309.SH)相关人士,对方表示,目前由于发改委等部门的实施细则还没出来,包括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和计算方式的实施细则,所以现在有些项目的审批过程确实会缓慢一些。
落后产能淘汰中
在6月初召开的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主任魏乃新介绍称,在“十三五”期间,全国炼油业退出落后产能约1.6亿吨,尿素、纯碱、聚氯乙烯、电池、硫酸分别退出落后产能1787万吨、326.5万吨、269万吨、900万吨和2160万吨,原油加工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65.5%提高到2020年77.2%,成品油完成了国4到国6标准的升级。
魏乃新认为,这五年内全行业建立了从产品设计、制造到废气处理,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标准体系,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了65%,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了50%,电石渣则实现了100%的利用。刘万鹏则在报告中表示:“碳氢转化带来的碳排放是能化产品生产流程中最重要的过程排放。我们认为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炼油等领域会受到指标限制。”
刘万鹏介绍,近段时间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多个能源化工大省都收紧了化工项目审批的闸门。5月19日,山东省发改委、工信厅等9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两高”项目梳理排查的通知》,部署“两高”项目排查工作;在能源化工大省陕西,据该省发改委环资处负责人透露,他们正在研究具体实施方案,总的思路是新上项目能耗要等量置换;而内蒙古在严控“两高”项目准入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是控制排放总量的原则:不论项目是否采取新工艺、新技术,只要新上项目有可能带来排放总量超标,就不能通过审批。
上诉万华化学人士也向记者表示,目前整个化工行业朝着园区化、上下游一体化和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以后在乡镇上建立单独的化工厂的可能性非常小了,因为环保污染等配套措施跟不上,这些配套的成本也非常高。”
不过,化工行业内不同领域受到的影响程度也尽不同。刘万鹏认为,化工产品众多,每种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量不同,其碳达峰的要求也会不同,“对于高耗能的产品或产业不代表没有发展,只是会优先达峰,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成长窗口。”
卫星石化(002648.SZ)董秘办相关人士则对记者表示,由于该公司生产的原料使用的是比较绿色的乙烷和丙烷,主要来自于进口的天然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非常少,所以目前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新材料占比尚低
万华化学战略发展部战略规划主任乔义涛在中国化工园区与发展论坛上介绍称,过去十年中,全球的化工投资一共是1931亿欧元,中国占了45.1%的比例,而北美和欧盟加在一块才是28%。
他认为,在全球化工发展的形势上,美国在医药和军事这方面发展得非常好;日本主要是医药、电子化学品,在去年的时候还出现了日本对韩国电子化学品断供;德国汽车行业发展得很好,它的胶黏剂、涂料、工程塑料占比比较大。“虽然中国化工的投资和体量都很大,然而更多是集中在基础化工品。”乔义涛同时表示,中国的化工研发也在持续的投入,“目前中国在化工方面研发的投入已经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占了27%。欧盟23%,北美占20%,三足鼎立的这么一个大的局面。”
刘万鹏则认为,未来的化工行业竞争一部分会重点体现在下游:“随着碳达峰,中国化工行业上游大宗原料由于相对高耗能而触达天花板。在无大量新增产能情况下,化工企业盈利会大幅提升,大化工企业获得的巨大现金流可能会投向下游精细化工品和新材料领域。”
乔义涛亦认为,化工新材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所有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国内、国外双循环,都需要由材料来实现,包括新基建等都需要有材料。材料涉及到化工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一块非常重要。”
根据乔义涛提供的数据,目前国内新材料的整体产量是1800万吨,销售收入4800亿,占化工产品总营收的6.6%,化工新材料占整个化工比例比较低。现在国内新材料的市场规模是1.3万亿,总体自给率占61%。“这跟我们现在国家的新基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反差。在化工新材料里面一些相对基础的产品我们能够自给,但是更多高端产品还需要进口。”他说。
乔义涛进一步表示,目前国内的聚氨酯基本实现了自给,在热塑性弹性体功能性膜材料这一块则是结构性短缺,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整体自给率比较低。但在“十四五”化工新材料发展的规划中已经提出,到2025年,整个化工新材料占比达到10%,化工材料自给率提升到75%。
上诉万华化学人士也对记者表示,目前万华化学高端新材料的占比并不高,目前核心产品是聚氨酯。“万华现在的产品主要是三大板块:聚氨酯、石化和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板块。未来的趋势肯定是朝着增加新材料板块的占比。”
高端产品自给率低
乔义涛表示,我国高端聚烯烃和高端的新材料的情况基本是一样的,整体来说高端产品自给率非常低。虽然低端产品能够实现,但是竞争非常激烈。“高端聚烯烃里,共聚单体插入率越高,共聚功能单体碳数越高,代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越高。相对来说,中国产品主要集中在丁烯这一块,其他高性能的产品发展相对比较慢一点。”他同时认为,目前很多产品领域里面我们基本上处于空白,包括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茂金属聚丙烯,POE弹性体、UHM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丁烯等等,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茂金属聚乙烯,它整体分子量控制更加好,分子链分布的更加窄,整体性能非常好,在高端膜材、管材上有很好的应用领域,目前国内的需求量很大。但国内2019年消费量60万吨,自给率只占20%。据乔义涛介绍,在茂金属聚丙烯这块,可以用于微波用具、医疗用具、高端无纺布等,2019年国内消耗大概8万吨,但国内生产则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
乔义涛还表示,高端聚烯烃广泛地应用于目前的新能源、光伏等领域。比如,聚烯烃弹性体POE具有非常好的耐厚性、粘贴性以及弹性性能,在光伏胶膜,塑料的增韧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目前全球POE产能大概在108万吨,主要还是几个大的跨国公司在进行生产,但“国内包括万华在内有很多企业正在攻关相应的产品,相信很快就会有一个市场产品的面市。”
另外,国内的光伏胶膜还使用了50万吨以上的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产品。EVA还应用于发泡材料和电缆等领域。2020年我国EVA需求是188万吨,国内产能在95万吨左右,产量是70多万吨,进口100多万吨。“从整个光伏行业来看,不管是硅片、组件、胶膜,国内的生产占了全世界70%-80%的产量,所以对EVA的需求是非常迫切。未来随着国内相关企业产能的释放,供应紧张的局面会得到缓解。”他说。
另外,乔义涛亦提到,还有一个很特殊的产品叫环状聚烯烃COC或者COP,这类产品的耐热型非常高,低双折射,高透明度,可以做镜头的镜片,也可以做眼镜片,目前在医疗领域里面应用较多,包括打疫苗的疫苗瓶,全球大概是8.5万吨的产能,产量是7.3万吨,产能全集中在日本企业。
乔义涛认为,烯烃、乙烯、丙烯都是非常通用的原料,聚乙烯、聚丙烯等高端的产品生产其实就是掌控高分子的聚合,“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国内高端聚烯烃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是从技术的提升,还是催化剂和共聚单体的选择,包括聚合工艺、分子结构的调控等都是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