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碳中和已成“超级风口” 大变革时代金融体系如何紧跟潮流?)
全球合力应对气候危机之际,碳中和已然成为“超级风口”。
对于日益火爆的碳达峰、碳中和话题,本周举行的陆家嘴论坛进行了热烈讨论,一系列新建议、新思路也涌现出来。从全球这个更大视角来看,碳中和已然成为“超级风口”,大变革时代金融体系如何紧跟潮流?
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测算,“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介于150-30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3.75-7.5万亿元。巨量资金需求背后蕴藏巨大的投资机会,各类投资风口不断涌现。
对于如何助力金融体系实现碳中和,金融机构纷纷建言献策。
汇丰集团主席杜嘉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为实现全球可持续繁荣发展的共同愿景,中国等多个国家已宣布气候目标,做出积极清晰的承诺。然而,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道阻且长,各方应立即携手采取行动。”
从具体措施来看,杜嘉祺给出了以下四招:
首先,政府、监管机构及各类金融机构应共同努力,提升气候投融资的便利性,从而支持新型清洁能源技术行业的发展。
其次,实现能源转型显然尚需时日,同时并非所有的碳排放都能被消除。因此,需强化金融架构设计,为吸收温室气体的技术及方法的实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第三,气候方案必须具备充分的可信度,包括科学依据,阶段目标以及透明度。例如对碳补偿市场来说,提升其可信度,不仅能增强气候项目的信息透明度,亦可帮助参与者向市场展示其计划的可能性。
第四,在此基础上,扩大自愿碳补偿市场的规模,加速低碳转型,支持资本的良性循环。
此外,杜嘉祺还强调,“亚洲地区在推动全球经济成功且及时的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必将成为相关议题讨论及具体项目推进的主要参与者。”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则建议,应把气候风险纳入到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这应是银行重点去做的一件事情。“全球系统性的中央银行对于气候风险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周月秋还表示,商业银行自身要出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等,逐步适应低碳转型的过程,在投融资中注意加大对低碳领域的支持,对“棕色资产”(污染性和高碳资产)压价。同时还需要加强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携手相向而行。
在全球金融体系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实现碳中和目标无疑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透露,“今年,人民银行将与美国财政部共同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加强协调G20各成员国,讨论制定《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共同推动信息披露、绿色标准等重点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中美两国在碳中和议题上早有合作。早在2016年11月,中美绿色基金就已经正式成立,聚焦绿色投资,搭建中美人文交流与绿色合作平台。2019年2月,中美绿色旗舰基金一期完成全部募资工作,总规模23亿元。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表示,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碳中和系统性变革,不仅需要通过金融的创新来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ABS、绿色IPO等在内的不同金融产品相互配合,还应该基于碳交易市场的功能建设,探索专门的碳金融产品甚至是碳金融机构。
对于中国而言,国内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规模已经全球领先,而且未来仍将进一步推动碳中和发展。央行行长易纲指出,人民银行已开展金融机构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并持续监测评估金融机构绿色转型进展。
在欧美多国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来绿色经济大有可为,背后蕴藏巨大投资机会。
全球能源转型委员会(ETC)在官网公布的研究报告中表示,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从现在到2050年全球需要投资超80万亿美元。能源转型委员会是一个由能源行业各大领导者组成的国际联盟,致力于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实现巴黎气候协议设定的目标。
(碳中和风口未来30年需投资超80万亿美元,来源:ETC)
此外,在碳中和风口下,今年4月国际资管巨头贝莱德发行了全球最大碳中和ETF——美国碳转型准备基金(US Carbon Transition Readiness fund),从机构投资者筹集了12.5亿美元资金,一举刷新此前纪录。而早前的纪录也是由贝莱德创造,2019年5月贝莱德推出iShares ESG MSCI USA Leaders基金,规模约8.5亿美元。
毋庸置疑的是,碳中和浪潮目前已经和投资者的钱袋子息息相关。美国加州教师退休基金(Calstrs)首席投资官克里斯托弗·艾尔曼(Christopher Ailman)表示,向低碳世界过渡需要时间,从长期来看,积极向低碳经济过渡的公司将跑赢大盘,投资者也将受益。
(作者:吴斌 编辑:李莹亮)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