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的大象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丁力 2021-06-15 16:35: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北上的大象)

(图源: /供图)

丁力/文

最近有一个国内事件盖过一向热门的国际消息。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大象一路向北,跋涉400多公里,已经在省会昆明的地界盘桓数日。中途有两头大象返回原居住地,又有一头小大象出生,现在共有15头。这群大象在去年底已经出发,在接近昆明时才成为全国新闻。

大象所到之处,当地群众箪食壶浆以迎,又传出许多短视频。观者可以看到大象排列整齐地走在田埂上,或者他们离去之后的散乱的农家厨房;小象吃酒糟,醉倒落单,最终回到大家庭,专家解释,大象喜欢醉饱的感觉;拍摄者悄声说话,不敢惊动进村的大象,而象群却不在意他们,仍然脚踏实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大象以家族聚居,重亲情。视频或图像还有:小大象跌落水沟,大大象用鼻子扶起;他们倒下睡觉,随意放置他们的鼻子,小象或依在母亲身旁,或睡在母亲身上。总之,人们看到一幅幅大象之间、人象之间其乐融融的景象。

确实,人们已经接受动物保护的观念。这些年来,中国境内的野生大象数量在缓慢增长,现在大约有300头。但是,动物保护只应是这个故事的一半,反省保护的不足更为必要。

大象的“退却”

西双版纳位于热带,也是中国现在唯一有野生大象生活的地方。这群外出的大象已经远离他们数十年来的分布区。但在历史上,大象的分布要广泛得多,曾经北至今天的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市。即使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商周时期,这些地方也不在热带。这不必由科学家指出,《诗经》的“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等句子便可证明中原冬季的寒冷。古代北方的大象可能是在春夏之际迁徙过去的,他们的过冬地可能在长江流域——仍不是热带。

所以,大象是热带动物很可能只是一个现代传说,是大象不断向南退缩的副产品。他们能够生活在别处。亚洲象更适合生活在开阔平缓的地方,而不是热带的山地密林——和他们的亲属非洲象一样。西双版纳只是野生大象在中国的最后庇护所,却不是他们的理想栖息地。

当然,古代北方的大象或许是不同于西双版纳大象的另一个亚种,能适应相对干冷一些的环境。全球变暖的程度还有限,而且也会出现寒冬,没有使动植物的分布纬度明显北移。

假如今人只知有华南虎,可能会认为老虎是南方物种,不能生活在东北和西伯利亚。如今,华南虎已经野外灭绝,尽管曾经作为图片出现在陕西;新疆虎已经灭绝;东北虎岌岌可危,但仍在野外幸存,往来于中俄之间。人们更多了解东北虎。其实,老虎也曾广布在中华大地。孔子在泰山侧见妇人哭泣,使子路问之,知其舅、夫、子皆死于虎,却因为这里没有苛政而不肯离去。孔子对弟子说:“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宋明时,山东仍有虎,才有武松打虎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说明老虎已经不能在苛政之中制造一小片空白。

中国北方的大象如果苟延残喘到现代,未必不会被单独列为一个亚种,就像老虎那样。

英国汉学家伊懋可(MarkElvin)著有《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2014年首次发行简体汉字版,至2020年已经第七次印刷,可知这本书或环境受到国人重视的程度。这本书以大象为例,依据史料介绍中国环境的变迁。今人虽然不能复古,却有能力为野生动物提供保护与空间。不过,这个书名可能会引起误解——“退却”指大象分布区域的退缩。古代大象可能不曾“退却”——他们在原地被消灭。今天残留在西双版纳山林里的是他们的远亲。

古代大象的“退却”不是迁徙,这次大象北上也可能不是迁徙。有专家说,领头大象的经验不足,太阳黑子干扰了她辨别方向的能力。总之,这是太阳和大象的过错,与人无关。实际上,今年从西双版纳出走的大象不止制造大新闻的这一群。而且,其他动物的迁徙并没有受到干扰:北飞的大雁没有向南飞到澳大利亚;前些天有一只虎从黑龙江南下吉林,但显然不是因为导航偏差——吉林也有虎。这只老虎和这群大象没有超出他们的自然分布区域。

西双版纳的大象已经在那个小范围内至少生活数百年,如果不为寻找食物,不为躲避生存压力,他们不会出走。大象离家出走,说明西双版纳保护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生存的需要。据调查,保护区被分割为零散的数块区域,彼此不相连,大象之间很难交往,他们的栖息地面积也在缩小。因为发展经济林,林地不再能够为大象提供食物,更何况高山密林本来不是大象的理想栖息地。他们不得不进入农田。虽然迁出一部分村民,人象冲突仍没有得到解决。

大象是五吨重的大型动物,即使他们无意破坏,一路吃过去也会造成破坏。地方官员调动渣土车,阻止他们进村,进城,但没有拦截他们北上。专家们在讨论遣返这些大象,还没有一个妥善的方案。这说明他们有保护的意识,而众多的新闻追随者的无形监督也有贡献。

大象与华夏文明

人类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侵蚀野生动物领地的过程,同时又与野生动物的命运息息相关。

从开始时期到现在,华夏文明就不曾离开大象。《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商人服象。”在殷墟出土有象坑,挖掘出象骨,还出土有多种象形青铜器等。四川三星堆出土大量象牙。犀牛已经从中华大地上消失,大象还算幸运——感谢西双版纳在祖国领土中的偏远。

人类杀戮野生动物,才得以生存,然后才有文明。简而言之,华夏文明的文字、哲学、艺术都是“象”。汉语中表达精神活动的一些词都没有离开“象”:象形、象征、想象、现象。

汉字的起源与大象有关。《周礼·地官·大司徒》说:“乃县教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教象。”郑玄注:“书教法而悬焉。”孙诒让《周礼正义》说:“凡书著文字,通谓之‘象’。”

大象也是礼的象征,而礼包含的一切通常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特征。

《礼记·明堂位》说:“牺象,周尊也。”牺尊、象尊都有出土青铜器。《礼记·明堂位》说:“季夏六月,(鲁君)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山罍。”“牺”指牺牛,祭祀用的牛。“牺象”是祭祀用的酒器,分别指牺尊、象尊,两者是同一套酒器。还有舞蹈《象》。《礼记·明堂位》又说:“升,歌《清庙》;下,管《象》。”《清庙》为《诗·周颂》之首篇。《象》是文王的管乐象舞,即《象箾》,祭祀时模仿大象动作的舞蹈,配以箾(箫)。

北宋王黼《宣和博古图》卷七收录有“周象尊”,曰:“是尊取形于象。”这个文物已不存,但出土仍继续。1975年湖南醴陵出土有商象尊,1923年在山西浑源出土有春秋牺尊。

牺象在先秦文字中也有记录。在公元前500年的夹谷之会上,孔子说:“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左传·定公十年》)“牺象”指尊,是宗庙里的祭祀之器,因此“不出门”。

牺尊也有木制品。《庄子·天地》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木器不容易长期保存。1982年在山东临淄出土有战国青铜器,其中一种造型为大象,用金、银、绿松石镶嵌。此尊虽是青铜器,却如《庄子》所说,牺尊“青黄而文之”,此外还有银的白色。

龟卜蓍筮也与大象有关。当代大多数人对于《周易》的理解没有超出卜筮。公元前645年,晋国大夫韩简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左传·僖公十五年》)这个“象”指天、神意志的表现。万物在卜龟甲壳的裂变上皆有象。

公元前564年,宋国发生大火,晋悼公向晋国大夫士弱询问宋国的前途。士弱说:“国乱无象,不可知也。”(《左传·襄公九年》)观天象可以知国之治乱,“无象”,则“不可知也”。

在老子的哲学中,“象”是一个重要概念。

《老子》第四章说:“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三十五章说:“执大象,天下往”。(35)《老子》第四十一章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在《老子》,“象”指现象,道的现象。道不可被感知,人可依据道的现象想象“道”。

为什么是“象”?《韩非子·解老》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韩非认为,对动物大象的想象产生“象”字的象征之义。“象”泛指人们对于原物的想象。韩非揭示了“象”的转义的原因:大象的栖息地退缩之后,人们称对动物大象的想象为“象”。老子的“象”还当在这个“象”之后。

韩非的同学李斯说:“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谏逐客书》)李斯在这篇文章中陈述秦国的强大历史,也是秦国的开放历史,以此反对秦国驱逐客卿——李斯是其中之一。“夜光之璧”来自西方,“犀象之器”来自东方,都不是秦国所产,而秦国进口作为“朝廷”的宝物。所以,这篇文章对于秦王很有说服力,也能打动权贵。秦国虽然残暴,却不封闭,能长期重用外国人,并通过他们接受外国的制度。

野生动物与人

大象是高智商、高情商的动物。他们的智商也许不能与大多数人相比,但情商可能高过不少人。在一般情况下,野生动物不会主动伤害人,经常遇到野生动物的人很少惧怕他们。

最近流传一个短视频,是北美的一个家庭监控拍下的。在视频中,一位女子冲向正在翻墙进入自家小院的一头大熊,把他从墙上推下去,然后抱起对着熊狂吠不已的小狗,转身逃走。那头熊很不服气,再次翻墙进入院子。熊大约缺少食物,才会翻墙,入侵人类的地盘。

我曾多次参加藏北无人区野生动物考察。有一次,一头熊总在营地附近彷徨,不肯离去。大家都没有在意,直到我在营地附近发现他的穴,才知我们占据了他的地盘,也妨碍他猎食。我们把厨余垃圾丢弃在挖的坑里,临走时还压上一块石头,过两天返回,发现已经被熊翻开。

美国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已经九十岁,前几年还有他在考察动物的新闻。他和夫人凯在阿拉斯加大学时相识。此后不久,乔治为考察野生动物几乎走遍世界各地,凯有时会陪伴他。凯告诉我,他们的两个儿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在印度,匍匐在草丛中用望远镜观察一小群老虎。过了一段时间,凯站起来,准备回去给孩子喂食。乔治气愤地向她低吼:“低下身子,别吓着老虎!”即使在野外,他们也把老虎看作弱者,关心老虎的安宁甚于担心自己的安全。

乔治与凯长年与野生动物厮混,从未受过伤。真正有害的是人,尤其当他们以民族、国家的名义集体仇视其他人的时候,在德国则表现为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乔治·夏勒是德国人,母亲是美国人。二战期间,因为饥饿难耐,乔治吃过祖母的结婚蛋糕。我一直好奇那块蛋糕为什么会保存两代人的时间,却从没有问过他。二战结束后,乔治15岁,来到母亲的祖国,才有温饱。他不止一次威胁那些不知如何保护动物的当地保护专家,如果野生动物受到伤害,他就要(凭他的高大身材)与他们大打一架。由此产生一个问题:严重的饥饿为什么没有影响他茁壮成长?也许少年时遇到的饥荒对于他还不够长吧——灾难总会有尽头。

国界确定人们的身份,但国籍不是唯一的身份,例如还有工人、农民等等。欧盟有过一个调查,询问他们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大多数人回答是欧洲人,而不是某国人。这是欧盟得以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野生动物不知有国界,更不知有户口,在陆地上跨界迁徙都很常见。所以,野生动物保护需要跨国合作。中国、老挝合作保护亚洲象;中国、俄国合作保护东北虎,都有成效。多年前,我告诉印度一位动物学家,西藏也有虎。他问,是不是从印度过来的?他知道印度那一边有较大的孟加拉虎种群。如果大象将来出现在西藏,也不会让人惊奇。

大象看上去憨厚可爱,相比虎、熊这些猛兽确实也温和得多,很容易被驯服。他们只是因为太大,才没有成为常见的家畜或宠物。当然,大象也会使用暴力,无人能够抵挡。大象会报复他们曾受过的伤害,很多年也不会忘记。他们的记忆力远远超过金鱼。在当代传说中,金鱼只有八秒的记忆,被用于比喻一再受骗的人。

大象出走之后

人类在走出非洲的时候还是野生动物,尽管已有高出其他动物的智力。文明使人类区别于野生动物,并战胜其他野生动物。人类在文明中自我驯化,难于他们驯化野生动物。文明开始得很晚,而且常常败于野蛮。文明是一个远未完成的过程,而且在结束之前都不会完成。

人类自我美称的“人性”并不足以使人类区别于野生动物,因为有些人缺少人性,也因为野生动物也有“人性”,例如大象的同情心、互助互爱等等;而人类的兽性则继续使人保持野生动物的一面,还超过动物的兽性。人类之间的杀戮(战争、谋杀)很少见于野生动物。

孟子说:“周公相武王,诛纣,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把“虎豹犀象”作为次于暴君的天下祸患。这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况且人也在侵害乃至灭绝野生动物。大象对人的最大祸害是在战场上。清初,吴三桂还用云南的大象作战。

驯化使动物分为两种:野生的和家养的。大象可以被驯化,被用于战争、仪仗、搬运以及娱乐。人类很长时期并没有把同情心投射到动物,看到动物的可爱是一个相当晚近的事情,可算是文明的进步。人类应该把野生动物保护当作自我驯化的一部分,而不限于饲养宠物。

可是,野生动物不能直接服务人类,还与人类有利益冲突。这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

兼顾人的发展与动物保护从来都是一个难题。不过,农民已经脱贫,可以不在贫瘠的山地中刨食;人口的老化、城市化,也都使扩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成为可能。可以连接各保护区,并为大象保留一条北上的迁徙路线。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在野生大象的故乡看到他们。

保护野生动物有什么用?主张保护的人也许不会想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保护环境(野生动物在其中)天经地义。古人知道,大象是万物的象征。人类与其他动物同为创造物,不可有缺失。对于另一些人则不得不答,因为他们必须看到利益。孔子曰:“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论语·里仁》)这些人可以读《大象的退却》。这本书的主题不是大象,而是副题中的“环境”。大象与环境共进退,环境与人共进退。环境的改善也是人的境况的改善。

从西双版纳出走的大象不是闯进瓷器店的大象。坚固的瓷器店可以容纳大象,象征万象更新,文明永驻。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