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二代”上位第一年,弘阳加速冲击千亿)
赶上黄金时代最后一波的黑马房企,当前大多仍处于冲规模的惯性中,尤其是千亿级别上下的房企。
据克而瑞,2020年前50强房企门槛已达859亿,若要保持甚至再往前,必须冲过千亿。
排名49的弘阳不进则退,很有压力。在3月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总裁袁春低调谦逊,没有主动提及销售目标,强调“盈利能力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但是,从上半年的表现来看,弘阳正大步向千亿迈进,上半年合约销售金额491亿,同比增长55.7%,提速明显。
2021年,是弘阳集团创始人曾焕沙之子曾俊凯,进入核心管理层的第一年,这位年仅27岁的新领导者,需要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以定军心。
攻城易,守城难,权力的过渡与交接注定不是坦途。从佳兆业郭晓群、融创孙喆一,到蓝光发展杨武正、弘阳曾俊凯,“90后”接班人正走向台前,成为外界判断企业未来发展韧性的新标尺。他们必须尽快展现出掌舵的能力。
发轫于南京的弘阳地产,是过去几年里的房企黑马。
2018年3月,蒋达强加入弘阳。这位地产老将,曾被称为旭辉的大本营掌门人,见证旭辉从不足百亿到跨越千亿。他的到来,目的也很明确,再造一个千亿房企。
在他任职期间,弘阳实现赴港上市,完成区域龙头向全国房企的角色转换,将总部搬进上海大虹桥,公司销售增长迅速,从2017年的258亿元飙升至2020年的865亿元,距千亿只差临门一脚。
今年上半年,弘阳继续在土储端和销售端同时发力。在推行“两集中”的22城,弘阳以联合体的形式在重庆、广州等热门城市成功夺地,而在江苏省大本营,增强独立拿地比重,不惧高溢价拿地。
凭借区域深耕,错峰拿地,弘阳1月以34.6亿拿地金额,占据江苏省拿地榜首;上半年省内累计拿地金额位列第16位,紧跟龙湖、中海等头部房企。
这种积极的状态,同样体现在销售端。弘阳第一季度累计销售金额增速达228%,成为增速最快的中小房企之一; 6月单月销售增速略有下滑,上半年整体销售业绩增速超过55%,高于TOP50房企的平均水平。
实现如此快速增长的秘诀便是合作开发。近两年,弘阳几乎来者不拒,与旭辉、新城控股、正荣、中骏、金科等20多家房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利用“合作开发”快速放大规模。
2021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合约销售金额同比增长55.7%,权益销售占比较去年同期,再跌3个点至43.4%。与之对比,百强房企平均权益比例则为71.4%。
在这种开发模式下,截至2020年底,弘阳权益土储占比仅48%,公司列出的124个主要物业,权益占比100%的项目只有7个。
非控股权益增高、拿地成本上升,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利润率的下滑,2017年至2020年,公司毛利率从40.6%下滑至22.7%,净利率从19.5%下滑至9.2%。
这也使得弘阳内部反思,在2021年启动的三年战略中,提出未来以利润为导向。在3月业绩会上,袁春列举一些发力方向,例如进一步提高收并购、商住联动拿地的占比,降低土地成本,并通过商业经营收入来保证利润等。
按照计划,弘阳商业未来每年将新增3-5个项目。目前,合肥弘阳广场已于4月底开业,济南弘阳广场预计能在年底投入运营。
业绩增长的同时,弘阳还要尽力保持管理团队的稳定,这在今年并非易事。
华东房企年初至今高管流动频繁,弘阳也不例外。
今年2月,蒋达强离任,成为近半年内,从弘阳离职的第三位高管。前两位辞任总裁分别是张良、何捷,与蒋达强一起,曾被称为弘阳的“铁三角”。
到了6月,弘阳商业集团总裁沈嘉颖也正式离任。
新的血液也在加入,另一种风格的领导班子逐渐形成。今年1月,龙湖背景的袁春接任执行董事、行政总裁;金融背景的财务总王世雄,担任集团执行总裁、资本集团总裁;“龙湖系”营销总李亮,成为弘阳地产副总裁。
在此过程中,弘阳地产二代曾俊凯登场,担任公司副总裁、执行董事,逐渐掌控起全局。
和其他地产二代一样,曾俊凯名校毕业,教育背景良好,而实战经验不足。
在集团内轮岗后,曾俊凯被派往成都任总经理,对于深耕长三角的弘阳来说,成都属于新进区域,仅两三个项目。但是曾俊凯坚持了下来,蒋达强曾评价他,“让大家刮目相看”。
眼下,旧的经理人陆续离场,新的人员不断加入,曾俊凯如果能做出一些成绩,也更有利于坐实主位。
挑战与机会并存。和其他地产“90后”接班人一起,曾俊凯也站到了聚光灯下,站在父辈的肩膀上,外界自有更高的期望。
虽然蒋达强没有完成曾老板定下的三年千亿目标,但他和其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还是给弘阳打了个不错的底子。
截至2020年底,弘阳地产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约为69.4%,净负债率50.3%,现金短债比1.6倍,“三条红线”达标。
在融资进一步收紧的当下,适度杠杆率为其争取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7月12日,惠誉指出,根据按比例合并后的净债务及调整后库存比,弘阳地产适度杠杆率将维持在约40%,预计集团2021年合约销售额将达1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