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钟伟专栏丨当你老了,如何安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钟伟 2021-07-15 05: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钟伟专栏丨当你老了,如何安然?)

钟伟(民生加银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当你老了,眼眉低垂,有谁在意你孤独的身体,和无处存放的灵魂?当你离开了,又有谁会留意,你留在世间那孤独的孩子?当繁华不再,门庭冷落的你,如何安然走过牵挂他人,却不愿意拖累他人的余生?

这是一个忧伤的话题,现实却让人无法回避。

国人习惯于养儿防老,这个传统看起来难以为继。少子化是不争之实。如果你出生于1982年,那么你的年龄恰好就是中国人口的中位数年龄,也接近不惑了。以后10年中国人口的中位数年龄几乎每年提高1岁。如此看来,老人在老去,其子女变老的速度也并不慢。不仅如此,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代沟,子女并非不孝顺,但20多年的年龄、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差异,使年轻或已不年轻的子女,其实并不太习惯于和逐渐老去的父母共同生活,各种争执摩擦也难免。这个老与少像是倒金字塔。

很可能,当你在小县城或农村逐渐老去,你漂泊在大城市打拼的子女,只是你茶余饭后谈资中的某些骄傲。父母在家乡,那家乡还是儿女们节假日牵挂着要回去的家,而父母不在时,家乡可能只是一个逐渐远去淡去的心影,偶尔会有风吹来的消息。

国人也习惯于说老龄化,其实更准确的应当是高龄化。以国民预期寿命而言,近20年从73岁提高到77岁,以人均预期寿命看,中国和发达国家已相近。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即1400万人,而新生儿则较之少约300万人。高龄化的加速导致安然养老是殊为不易之事。钱从何来?住哪儿?护理医怎么办?

养老住在何处?无非集中和分散两大类。许多人可能误解了西方CCRC式集中养老,其实那种养老方式,从文化传统和经济负担看都未必适合我国国情。西方CCRC养老氛围沉闷,往往有些保健、博彩甚至色情店铺环绕,尽管或多或少有政府补贴,但床位或房间收费颇为高昂,老人养老费负担可能比在职时收入还要高约50%。因此大多数北美老人往往在丧偶或无力打理独立屋时,才不得不收拾细软,到老年公寓度完人生最后一程,个中滋味,欲说还休。至少我不觉得西方CCRC会成为中国养老的主流形态。中国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月给付水平从三千元到五千多元不等,大城市、公职或者国企离退休的养老金水平略高些,但几千块的养老金,也恐难以承受动辄上万元的集中式养老。

看起来,分散式的社区、托老或居家养老,更贴近中国国情,有喧嚣有安静、有孩童有人群的生存样态,总比早晚只见到垂垂老矣的老年公寓要人性化得多。这显然需要社区基层、家庭成员为中国老人付出更多,但即便如此,安度晚年的钱从何来仍堪忧。简单的算账方式是,61-75岁生活自理,这15年消耗约7.5年的在职收入即可;76-80岁逐渐失能,这五年需消耗约10年的在职收入。假定此人25-60岁工作35年,政府基本养老金相当于在职收入的60%,即约12年的在职收入,那么此人仍需额外约5.5年的在职收入才能维系晚年收支平衡。对于一些75岁之前还想各处走走的候鸟式养老,走不动之后再居家或集中养老的品质生活老人,资金约束是个显而易见却近乎被视而不见的难题。

行文至此,你隐约猜到,这篇小文并非写给40后50后,他们生于贫困动荡,晚年平和宽裕,一生际遇反差之大,使他们大体能安享晚年,既不必也来不及为养老钱财忧虑。如果你是70后80后,及部分60后,那么现在正是面对如何老去的梦醒时分。除了购买一些健康险、重病险以作公共医疗之补充之外,人过40可能还需要节俭出月收入的约1/4,以作60岁之后补充养老,尤其是75岁之后所必需。以年化3.5%(目前银行大众理财的收益率)、6%(预估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增幅)和8%(较进取的投资回报)三条线来看,你41-50岁以1/4储蓄率之所存,廿年后将增长2倍3.2倍和4.5倍,不过这也仅分别相当于廿年后在职工资的约3.1年、5年和7年。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至少5.5年的养老金缺口相比,意味着你若不具有优秀的投资能力,那么你40岁之后应该储蓄更多,或者祈祷晚年更无病无灾。

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都是虑生不虑死,尽管衰老或死亡无从抗拒,但对此讳莫如深的态度,多多少少使我们不能坦然面对。逐渐老去,如何安然从根本上不是政府或子女之事,而是自己的大事。所谓不惑或天命,是年轻时努力进取、世界由我之生猛;是老去时谋在我、成在命之达观。这一代,年轻时大多是努力的考一代,当下则处于期盼子女成为考二代的焦虑中;成年时大多是在职场欲速而不达的中产人群,当下则是降级“返贫感”多过精英时势感的焦虑。他们有金色灿烂的少年,有铁骨铮铮的成年,或许也将有锈迹斑斑的老年。他们将老无从也不愿祈求。

(作者:钟伟 编辑:陆跃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