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东云的产业密码)
京东科技是什么?要做什么?要怎么做?
今年1月11日,京东科技火速宣布成立。
尽管在此12天前,京东集团已有“预告”:拟将旗下云与AI业务并入京东数科。但真正到了靴子落地、山雨欲来,紧接着一系列业务整合、人员与架构调整、“抽筋扒骨”再重组“血脉”时——曾经的京东数科、如今的京东科技,转向之急,令人惊叹。
随之而来的无数问题,汇聚为三个:京东科技是什么?要做什么?要怎么做?
7月13日,成立194天后,京东科技旗下京东云业务正式亮相。在2021京东云峰会上,作为京东科技核心对外出口,京东云发布了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聚焦PaaS生态开放的“云筑计划”以及七大基础技术产品。
更重要的是,京东云对外明确了自身的特性:“最懂产业的云”。按照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所言,京东云要在三年内力争做成最强的产业云、最低碳的云、最开放的云和最增值的云。
从京东云这一次的公开亮相中,可一窥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
两次迭代与统一
2017年,京东正式提出“技术”口号,技术成为继交易、服务之后京东的第三条增长曲线。
此后,京东技术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阵。一次是2019年12月6日,京东整合原京东云、人工智能、IoT三大事业部的架构与职责,设立京东云与AI事业部,一次便是最近京东科技集团的成立。
相较于曾经的京东数科,引入云和AI的京东科技,无疑是脱胎换骨。
据了解,京东科技集团成立后,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架构调整以及人事任命,并成立15个新事业群。这15个新事业群,既有囊括底层技术架构的基础技术事业群,也有面向前端业务的数字城市事业群、金融科技事业群,以及今次重磅对外的京东云事业群。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金融业务在京东科技内部进一步弱化,相对应地,科技色彩更加浓厚。至少从组织架构来看,金融科技只是京东科技内部的十五分之一,相较之下,云、数字城市、机器人、智能客服、IoT等技术属性的业务部门更显丰富。
这也暗合了京东科技集团在京东内部的角色。作为京东集团对外提供技术服务的核心输出平台、京东第三条增长曲线的担纲者,京东科技的基因必然是技术。
“技术服务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是我们的定位和基础,这一点目前没有任何变化。并且站在当下时点来看,这个选择更是正确的,产业数智化是未来十年最大的机会。”7月13日,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采访时,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周伯文表示。
以技术服务为第三条增长曲线的目标没有变,变的是京东拥抱技术服务的姿势。事实上,面对京东科技集团的成立,外界另一个感受是,过去京东数科与京东云和AI事业群在客户及业务层面多少有些单点推进,如今通过整合得到了重新梳理。
“2019年底云和AI、IoT合并的时候,相当于内部将技术板块进行整合,如今数科与云和AI合并的时候,相当于将业务板块做了合并。” 京东科技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觉得可以简单理解为两次组织迭代,一次是技术统一,一次是业务统一,这两次统一对于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高礼强则指出,京东两块业务的融合是基于企业数智化转型的需求。“我们拜访客户时会发现,客户的数字化转型并不仅仅需要一套IT系统,更需要赋予其产业能力。如今我们能够整合京东集团包括零售、物流、供应链等一系列产业服务能力,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的服务内容。”
“最懂产业的云”
京东科技是京东集团向外输出技术服务的排头兵,京东云则是京东科技对外发力产业互联网的抓手。
“京东云已经上升至京东科技集团面向企业、政府等机构的技术服务品牌,致力于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各类客户,提供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数智化解决方案。”近日,高礼强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
“京东云首先是京东的云,带有很深的京东烙印。”谈及京东云的特点,高礼强指出。
事实上,作为一端连接数百万个SKU、几十万品牌商,另一端连接超5亿消费人群的“超级连接器”,京东过去18年内一直在深入产业、构建全社会供应链体系,从而创造出31.2天库存周转天数的世界纪录。
“京东可以做到比消费者更懂消费者,比品牌商更懂品牌商,”高礼强表示,“而这背后,就是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技术。”
由此,伴随京东业务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京东云,也同样具备产业基因。据介绍,目前,京东云沉淀了在零售、物流、金融、供应链等全链条能力,无论是数字化的系统或沉淀,还是直接的货、仓、配送、分销,还是基于供应链的金融、风控能力等,京东云都可以基于京东整体生态资源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生态解决方案。
而这样的供应链能力,在产业互联网大潮中备受企业关注。
对于代理商遍布全球几十个国家的三一重工而言,庞大的网络体系背后,是繁杂的信息流、业务流和数据流。“代理商希望付款凭证上传后快速解决发货,但从财务角度,我们又需要跟踪并审核款项的流向,从而控制风险。”一位三一重工旗下数字化业务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而这一繁琐过程既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又降低了业务效率。
在与京东云合作之后,痛点得到了解决。据介绍,通过使用京东云RPA智能对账机器人,串联起了自身CRM系统、资金系统、返利系统等业务流程后,三一重工能够自动获取对账表格和供应商提供的银行回单。随后,通过OCR技术自动识别并将信息录入财务系统,全程无人工干预,提高了录入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
“具备增值产业的能力,是京东云差异于其他云厂商的地方。”高礼强指出,“京东在社会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把手套摘掉,亲自做第一手的体验。京东云则贴身服务京东,所有京东在产业中需要的技术,京东云都会去实践并做到最好,因此也是一直贴着产业发展去做的。”
技术底座与产业融合
从2021京东云峰会上可以看出,京东云正在全力拥抱产业、服务产业。
发布行业内首个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发布首个全面开放的PaaS生态“云筑计划”,京东云以开放的姿态抛出了自己的承诺:“不做产品捆绑”、“全面开放的服务”、“维护开放的商业价值”。作为首个从IaaS到PaaS全面开放的云厂商,京东希望打造最具活力的产业生态。
不过,对产业基因的强调,引出另一个问题:京东云究竟更侧重产业还是技术。
多位京东科技人士认为,产业与技术从来不是对立面,也很难割裂去谈。“京东做产业数智化,都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这也是京东科技所致力于的事情。”周伯文表示,“我们不光讲单点技术,而更侧重在融合上。”
这也是京东科技技术团队这半年的命题。据了解,京东科技的通用技术,如核心的数据能力、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由后端的研发团队负责提供基础技术底座和研发中台,在京东科技内部,金融科技、数字城市、云等前端业务部门会提出诸多需求,这些需求则由基础技术团队进行抽象分解和研发解决需求,前端业务团队则专注面向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不同的定制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产研资源的有效协同和调配。
与此同时,面对前沿趋势,京东的通用技术团队还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例如,在本次云峰会上,京东万象+隐私计算平台的推出,正是出自后端基础技术研发团队之手。该平台能够提供在安全可信环境下的数据融合应用方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在此基础上,一些应用场景更广的技术产品也陆续孵化、发展,走向面对客户的前端,例如正在快速发展的智能客服业务,大会当天发布的智能视觉产品,以及此前刚刚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隆重发布的智造云体系“技术进步有两类,一类是从场景中来,让场景分解成具体的技术问题,”周伯文指出,“另外一个是技术自身的演进,这两方面我们都要去做。”
(作者:杨清清 编辑:张伟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