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欧盟推出全球首个碳边境税,全球碳减排雄心或将促成新贸易规则)
可能受到欧盟碳边境税影响较大的国家有俄罗斯、土耳其、中国、英国和乌克兰。
7月16日,中国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碳交易市场,并使得此类项目覆盖的碳排放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增加一倍。
和中国几乎同时加码碳排放政策的,还有欧盟。当地时间7月14日,欧盟推出关于对部分进口商品征收碳边境税的提案。这是全球首个碳边境税政策。
这些计划和行动都展示了全球各国的碳减排雄心。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旨在推动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2030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制度是为了建立规则,防止我们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过度投机,最后没有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交易系统正式运行后,将通过建立稳定的价格信号,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电力行业是中国境内的碳排放重点排放单位。李婷菊/摄)
与此同时,7月14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涉及欧盟气候、能源、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的一揽子提案,旨在促成在203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水平的55%。在未来十年内实现这些目标对于欧洲到2050年碳中和目标,以及《欧洲绿色协议》的实现至关重要。欧盟委员会正在就提案提出相应的立法工具。
欧盟的提案提出,对未以与欧盟相同方式征收碳排放税的国家,将就其向欧盟出口的特定商品开征一种碳边境税。碳边境税作为“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的一部分,是欧盟为实现新气候目标而提出的一揽子方案的组成部分,以确保欧洲雄心勃勃的气候行动不会导致“碳泄漏”。提案目前尚待通过。
有学者指出,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碳边境税旨在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如果一个国家试图在国内实施减排政策,他就会冒这样一个风险,例如,其钢铁和水泥厂因为国内的碳减排政策而面临更高的成本,面对政策环境更宽松的外国竞争对手时就会处于劣势。进而,如果国内的钢铁和水泥生产因此而转移到海外,那将削弱气候政策,因为它们仍将在其他地方排放同样或更多的二氧化碳。
从理论上讲,碳边境税可以帮助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如果世界各地的工厂想向欧盟出售钢铁、水泥、铝或者化肥,他们必须为自己排放的污染支付附加费。同时他们也更有动力为这些排放做清理。欧洲境内的公司不会将业务转移到海外。而且如果其他国家也采用类似的规则,则可能会给不愿意限制化石燃料使用的国家带来压力。
碳边境税将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下运作。ETS设定了碳排放总量的上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稳步收紧该上限。大型碳排放企业排放的每一吨二氧化碳都必须获得许可证,而许可证的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从而推高碳价格。目前ETS的碳价格接近每吨60美元。
欧盟现在提议进一步收紧该上限,同时逐步取消长期以来对钢铁等面临贸易竞争的行业的免费配额。欧洲的许多行业可能不得不做出巨大而高昂的变革。有钢铁生产商正试验在他们的熔炉中使用氢气代替化石燃料的方法。尽管他们表示,这种升级可能会耗资数百亿美元。
但这被视为碳边境税的用武之地:想要向欧盟出售水泥、铁、钢、铝、化肥或电力的海外公司,都需要为他们在制造产品时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支付碳价。
与此同时,怀疑者表示,碳边境税的实施可能面临挑战。同时可能会不利于包括俄罗斯、中国在内的欧洲主要贸易伙伴,这增加了报复性关税和贸易摩擦的可能性。这一提案被视为对这个想法能否成功的一项早期测试。
与此类似,周三,美国民主党人士提议,对来自缺乏实质性气候政策的国家征收进口税,作为3.5万亿美元预算计划的一部分。尽管该提案远不如欧盟的计划详尽,但这表明气候政策正在越来越多地与贸易政策交织在一起。
碳边境税要到2026年才会生效,欧洲的官员提议设立一个过渡时期,期间他们将研究碳边境税在实践中如何运作,并为其他国家留出时间做好准备。欧盟的这一提案仍需经过27 个成员国和欧洲议会的协商才能成为法律。
可能受到碳边境税影响最大的国家包括俄罗斯、土耳其、中国、英国和乌克兰。它们向欧盟出口了大量的化肥、铁、钢和铝。美国向欧洲销售的钢铁和铝正在减少,但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作为欧盟气候目标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欧盟周三的提案还包括调整计划到203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结构的40%。计划对可再生能源在运输、供暖和制冷、建筑和工业中的使用提出了具体目标。更严格的汽车和货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将要求新车的平均排放量到2030年和 2035年比2021年的水平分别下降55%和100%,从而加速向零排放汽车的过渡。因此,截至 2035 年注册的所有新车都将实现零排放。为确保驾驶员能够在整个欧洲的可靠网络上为其车辆充电或加油,修订后的《替代燃料基础设施条例》将要求成员国根据零排放汽车销售扩大充电能力,并且要求高速公路上的充电和加油点安装间隔要满足:每60公里充电一次,每150公里加氢一次。
(作者:李婷菊 编辑:李艳霞)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