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国家卫健委:今年出生人口仍会走低,三孩政策长期是否有效取决于这一点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国家卫健委:今年出生人口仍会走低,三孩政策长期是否有效取决于这一点)

围绕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的支持配套措施,能否有效落地是关键。

7月2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七普”数据公布不久,中央就作出了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决定。7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对外正式印发。

为何要在现阶段推出三孩政策?

于学军回应表示,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卫健委这几年会同相关部门,一直对人口变动的趋势进行密切监测。但是,人口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之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发展不平衡,所以难免对生育水平变化趋势的判断,以及对如何完善生育政策的政策选择上、路径选择上会有不同的认识。

“这个期间,我们适逢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准确反映了当前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点,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最全面、最权威的人口数据支持,这也验证了我们这几年来一系列研究的结果和一系列的判断。”于学军表示。

于学军指出,实行三孩生育政策是通盘考虑了中国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考虑了人口发展自身的主要矛盾,考虑了与人口发展密切相关的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考虑了现阶段的公共服务能力等——经过通盘考虑,全面评估,最后作出这样一个决定。

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当时出生人口大概是1600万。2013年底确定推出“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确定推出“全面二孩”政策,放开生育政策当时取得积极成效,2016年出生人口数量超过1800万,2017年出生人口数量在1700万以上。但是,2018年以后,出生人口连降三年,而且下降幅度很大。“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是1200万,总和生育率为1.3。国际社会将总和生育率1.5作为一条警戒线,用以提示低生育水平可能带来系列风险。

于学军直言,对2021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监测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仍然会呈现走低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目的就是防止出生人口进一步下滑,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孩生育政策是否会显著提升人口出生量?

于学军表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是不一样的,人口再生产的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生育决策的因素很复杂,而且涉及方方面面。

“短期内,我们是希望释放生育潜能,平缓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从长期看,关键取决于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是否能够很好地衔接,是不是能够真正落地,这需要我们各地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努力”,于学军表示。

7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对外正式印发。这次优化生育政策,不是简单地从二孩到三孩的数量调整,还推出了全面配套支持政策,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提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揽子支持举措,旨在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以释放生育潜能。

比如,在促进优生优育方面,实施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相关工程,扩大妇幼健康服务供给;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行动计划、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和母乳喂养促进行动;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促进早筛查、早诊疗、早治疗;开展孕育能力提升专项攻关,建设供需平衡、布局合理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规范不孕不育诊治服务。

在扩大托育服务方面,制定托育服务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开展普惠托育专项行动,推动城市制定整体解决方案,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等。

在减轻教育负担方面,推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持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改进校内教学质量和教育评价,全面开展课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项目和托管服务,推动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严格规范校外培训等。

此外,在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等方面,也都将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

相关配套支持措施,目前已经作了初步分工,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方案和实施措施,后续会陆续推出,确保我们优化生育政策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于学军表示。

(作者:周潇枭 编辑:杜弘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