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营大炼化重塑产业格局 山东地炼整合在路上)
民营大炼化势力继续崛起,新的秩序正在构建;而曾被视为中国民营石化产业代表的山东地炼,已经远离舞台中心有一段时日了。
在新出炉的2021年度第二批成品油出口配额文件中,新兴的浙江石化位列名单,山东地炼继续无缘。
当前,大型化、集约化已经成为石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等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正重构市场竞争版图;而许多中小型体量的山东地炼在应对市场竞争之余,因自身炼油体量小,还要面临着整合置换的尴尬命运。
建造中的山东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成为山东省炼化新旧动能置换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但面对着超亿吨的地炼产能以及五十余家独立炼厂,山东地炼的整合难度巨大。
据卓创资讯等多家机构消息,近日,2021年第二批成品油出口配额文件已经下发,总量共计750万吨;获批的企业除了传统的国有石化巨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和中航油以外,浙江石化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赫然在列。
国内炼化行业供应过剩的局面已经持续多年。拥有成品油出口配额,对于炼化企业来说,意味着有一定操作空间来充分释放产能,并缓解供应过剩带来的经营压力。
2016年,包括山东地炼在内的多家民企曾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但由于当年出口配额完成率较低,地炼出口权在2017年被收回,此后地炼便一直无缘出口市场。
直到2020年底,民营炼化再度收获成品油出口资质,但出口主体变成了新兴民营炼化巨头——浙江石化,山东地炼继续成为看客。
从整体来看,年内第二批成品油出口配额已经大幅减少,环比降幅达到75%,同比下降幅度也有73%。
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年内多项政策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果。
地炼是国内炼油行业的专有名词,原意指地方独立炼厂,相较于国有石油公司下属的主营炼厂而言。由于山东地炼占据了目前国内地炼产能的绝大多数,前者已经成为国内地炼产业的代表和风向标。
部分地炼企业由于规模小、一次加工能力低,以及缺乏后续复杂的产品工艺流程,而常被称为“茶壶”炼厂;由于安全、环保、税务和油品质量等环节存在问题,常被视作是行业整治的重点。
近年来,动辄2000万吨/年的民营炼化一体化项目相继投产,传统地炼的市场竞争力已经难以匹敌。
近年来布局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均位于沿海地区,产业链配套齐全,交通、物流成本要远低于内陆传统炼厂,市场覆盖范围更广,在公用工程成本上也有较大优势。
可以说,新兴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以及外资的入局,正在重新构建炼化市场的竞争格局。在新旧动能转换以及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对于地炼行业来说,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优势产能的整合是必经之路。
在地炼云集的山东省,宏大的产业调整目标已经提出,但具体落实起来仍面临着诸多难题。
2017年,山东省一家民营石化巨头曾试图整合山东地炼企业,但由于自身体量、行业优势不足,以及各方利益考量不同等原因,最终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8年,位于烟台龙口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启了政府主导的地炼整合方式,即通过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逐渐关停小规模的炼化产能,以此实现产能整合。
2018年,山东省印发的《关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就对地炼行业转型升级提出目标:力争到2022年,将位于城市人口密集区和炼油能力在300万吨及以下的地炼企业炼油产能进行整合转移;到2025年,将500万吨及以下地炼企业的炼油产能分批分步进行整合转移。
到2025年,山东省地炼行业原油加工能力将由2018年的1.3亿吨/年左右,压减到9000万吨/年左右;地炼行业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炼化一体化、规模集约化明显提升,实现“一油独大”向“油化并举”的转变。
据隆众资讯测算,由于2018年政策中的9000万吨/年目标未包括中化旗下的独立炼厂,因此加上正和、华星和昌邑3家后,实际的目标大约在1.06亿吨左右。
地炼整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地炼企业在规模上与千万吨级别的大炼化项目不能相提并论,但往往都是所在地的纳税和就业大户,产能迁移涉及资产、税收、人员安置等诸多问题。
另外,对于小型炼厂本身来说,尽管市场竞争正在变得愈加激烈,但企业整合的主观意愿并不强。
隆众资讯油品分析师李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根据此前的规划要求可以看出,500万吨/年可能是衡量未来独立炼厂的一个门槛;目前山东省炼油能力在500万吨/年的独立炼厂有15家,对应炼油能力在9400万吨/年左右,若能非常理想地按照计划执行,完成既定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但问题是,当前山东省500万吨/年以下的独立炼厂仍为数不少,而达成明确整合意向的项目只有裕龙岛炼化一个。”李彦说。
据隆众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山东省200万吨/年以下的独立炼厂共有16家,对应炼油能力875万吨/年。由于已经被明确规定为落后炼油产能,这部分炼油能力大概率将被压减。
而200-500万吨/年的区间内,山东省共有独立炼厂24家,对应炼油能力约7500万吨/年,能否实现产能压减目标,关键就在于此。
李彦指出,目前来看,这一区间的炼厂进行联合重组的意愿并不强,且若后期强行卡住300万吨/年和500万吨/年的门槛线,不排除部分炼厂会进行扩建以完成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