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正式落地 教培机构花式转型透露求生欲

来源:大众证券报 作者:朱蓉 2021-08-12 20:36: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双减”政策正式落地 教培机构花式转型透露求生欲)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各大教培机构纷纷出台转型政策。有的机构迅速调整学科结构,将业务重心向非学科类服务转型;有的机构将周末培训时间转向非周末,力求减少退班损失;亦有机构在调整学科结构的同时,将学生家长也纳入了培训范围。而这些转型无一不透露着企业在政策改革中想要“活下去”并“站起来”的愿望。

机构转型非学科类服务

近日,以大语文学习服务业务和智慧教育业务为主的豆神教育披露《提示性公告》,宣布公司主营业务转型。

重新规划整合后,公司主营业务分为ToB端业务及ToC端业务两大板块。具体包括智慧教育服务业务;优质课程内容进入课后延时服务业务;大屏端视频分发业务;艺术类学习服务业务;线上软硬件结合的AI伴学产品。原大语文学科服务业务全面转向非学科类服务,推出“豆神美育”子品牌。

而对于转型后的业务,豆神教育表示,鉴于中文未来现有大语文培训业务占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较大,预计培训业务总体毛利率及净利润率较2020年度有所下滑。优质课程内容进入公立校的课后延时服务业务,预计2021年度开始该部分业务收入贡献会逐步增加。大屏端视频分发业务已于2021年度开始产生收入,预计自2021年度开始会有显著利润贡献。线上软硬件结合的AI伴学产品预计自2022年度开始产生显著收入、利润贡献。公司智慧教育有望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家长表示“或考虑退课”

为了规避“双减”政策中“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的要求,不少机构将语数英等学科类培训的上课时间设置在了周末。

以南京学而思培优为例,此前报名了周末课程的某位家长对《大众证券报》记者反映,今年秋季新学期的课程本来报的是周六晚上,但是现在被机构自动调到了周二晚上。此外,由于课程时间2个半小时,超过了政策要求,因此机构将课程时间改为“2+1”模式,周中2小时课程,周末1小时答疑。

而南京新东方则将部分课程拆成了在周中分两次上课的模式。

对于新调整的时间模式,不少家长表示“或考虑退课”。

家长梁女士表示,孩子平时完成学校作业后已经很晚,根本没有时间上课。也有家长表示,即使学校没有作业,上了一天课,回来匆忙吃完饭便接着上课到晚上8:30,也担心孩子的眼睛受到影响。

“培训家长”惹争议

除了将课程向非学科类转型、授课时间调整至非周末,有的机构将培训对象从孩子转向了家长。

近日,有报道称,新东方在北京、杭州等地推出素质教育成长中心,设置了“人文发展学院”、“自然科创空间站”、“语商素养学院”、“智体运动训练馆”、“艺术创作学院”及“优质父母智慧馆”。

其中,“优质父母智慧馆”课程包括家庭教育、育儿方法、时间分配、高效学习、文化感知等学科,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虽然官网至今未将上述课程挂上宣传页,但已有不少家长表示“求放过”。

有网友评论称:“80后小时候:上学自己去,放学自己回,作业自己写,错误自己罚。80后长大后:上学家长送,放学家长接,冷了找家长,作业错了找家长,现在,除了教育子女、应对中年危机、奉养四个老人外,还要及时参加家长转型培训。”

不过,也有家长表示,现在培训机构兴起很多是由于家长的焦虑心态造成。如果真的可以对家长进行培训,让父母有能力做好家庭教育,大部分情况下,孩子也不至于被迫去上学科培训班。

12日,新东方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培训家长”的消息有误会,家庭教育是公司一直在做的,公司2008年就成立了家庭教育与指导中心,各个分校也都有家教中心部门。

业务转型将是大方向

事实上,不管是转型非学科类型,还是改到周中上课,或者是近期引起热议的“培训父母”,都透露着教培机构满满的“求生欲”。

东兴证券研报观点认为,此次“双减”政策将使现有K12学科类培训机构经营严重受限,收入体量大规模收缩,业务转型将是发展大方向。对于转型方向,研报认为,非学科方面,伴随政策鼓励,此前头部教培机构已进行了相关布局,预计未来随着学科类教培机构逐渐转型素质教育,竞争或将加剧。但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师培训难度大,不易做大规模。

另一方面,机构或将往更高年龄层的职业培训、考研辅导等方向转型。与K12学科类课程跨度较小,教培机构有望依托于此前学科类培训积累的生源和品牌,实现对职业教育赛道的延伸和渗透,但同时也需关注未来对职业培训机构预收款的监管。

教育科技与教育信息化方向也是今后发展方向,机构或将围绕科技赋能教育积极布局。但由于行业进入壁垒较高,也将存在一定门槛。此外,转型家教、课后托管等也将成为一个方向。

以豆神教育为例,公司在发布《转型公告》后便收到了关注函,监管层要求公司对新业务的内容、合规性、风险性进行阐述。而随着此次教育整改带动教培机构市场变革,行业将等待“活下去”并“站起来”的企业重新定义市场竞争。

记者 朱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