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准施策提振内需 消费活力释放可期)
● 本报记者 赵白执南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促进消费稳定恢复增长。专家认为,今年以来消费总体呈现恢复态势,但三季度内,洪涝灾害等因素可能继续影响居民消费恢复节奏。为此,要加大力度提振内需,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点。
消费增势恢复可期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5%。在研究人士看来,7月消费增长有所放缓,主要受到局部疫情及气象灾害等因素影响,此类影响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一旦消除,消费增势有望恢复正常。
“受疫情和地产销售回落等影响,居住品类和可选商品消费增速回落相对明显。”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称,三季度内,部分因素仍可能会持续影响居民消费恢复的节奏。
中金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表示,7月数据不及预期大半是由于临时性因素。消费数据存在季末效应,即6月增速会较高,而7月增速往往会季节性回落。同时,洪涝灾害和疫情反弹也对消费形成拖累。往后看,洪涝灾害后当地消费或逐步恢复,但疫情反弹对消费的影响可能集中在8月体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经所所长陈及认为,当前消费增速有所下滑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未来消费增势会逐渐回归到正常状态。
挖掘新型消费等增长点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由于全球经济仍存在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国内疫情反复、洪涝灾害对经济的正常复苏路径形成干扰,生产动能的持续和有效需求的变化也值得关注。下阶段,稳增长压力加大,应继续加大力度提振内需,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点。
陈及认为,稳消费必须采取系统性、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可以考虑在生产、消费和收入分配环节出台针对性的举措。
面对收入结构性分化、居民储蓄较高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胡祖铨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二是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措施,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扶持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三是着力缓解输入性通胀对中小企业、中下游行业造成的冲击。四是围绕改善民生拓展消费需求,稳定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大力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
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研究员关乐宁看来,新型消费还有很大活力待释放。相关部门应持续聚焦新型消费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从强化新型消费基础设施、促进消费新业态发展、优化新型消费环境等各方面,多措并举、精准施策,释放新型消费的巨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