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缩表倒计时......

来源:金融界 2021-08-22 06:53:5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美联储缩表倒计时......)

随着最近新冠病例的增加,美联储将密切关注未来各项数据,以确保宣布资产购买计划发生任何变化之前,经济继续朝着“有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前进。

美联储缩表时间表逐渐明朗。

北京时间8月19日凌晨,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公布7月会议纪要显示,政策决策者正在讨论在年底前收紧前所未有的经济刺激措施。如果经济持续复苏,美联储将开始考虑削减购债,这是自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联储首次明确讨论缩减购债。不过该委员会同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即将加息。

开始讨论缩减购债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美联储从去年开始,每月购买8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为经济提供额外刺激。

美联储去年12月时表示,在决策委员会认定对于达成2%的通胀率与强劲就业目标有大幅进展之前,将维持既有的购债步调。

在7月货币政策例会后,美联储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零至0.25%之间,同时保持每月不少于12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规模。不过,在此次政策例会上,美联储官员已经就何时缩减购债以及缩减幅度进行了讨论。

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预计,他们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减少美联储每月紧急购买1200亿美元的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规模。“多数与会者指出,如果经济发展大致如他们所料,那么,他们判断从今年开始放慢资产购买的速度可能是合适的”。

2013年12月,美联储上一次缩表时,采取的就是缓步退场的策略,从启动缩减购债到量化宽松完全退场共花了10个月的时间。

不过,会议纪要并没有就缩表计划给出明确信号。一些官员赞成在未来几个月减少资产购买规模,以便美联储在明年经济可能进一步增强的情况下更好地为加息做准备。但也有部分官员认为,美联储可以等到明年年初再采取行动,他们希望看到就业市场从疫情中恢复更有力的证据。

7月会议纪要进一步巩固美联储将在年底前停止刺激措施的预期,目前来看,尽管美联储官员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但经济方面的稳步进展,尤其是就业的增长,为即将开展的每月缩减购债计划扫清道路。

根据日程,今年美联储还有9月、11月和12月三次货币政策例会。不过,政策调整的前提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复苏没有出现意外转向。

美国银行证券分析师表示,任何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规模的决定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数据。随着最近新冠病例的增加,美联储将密切关注未来各项数据,以确保宣布资产购买计划发生任何变化之前,经济继续朝着“有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前进。

而面对美联储缩减计划,市场还在担忧新一轮“缩减恐慌”的发生。“缩减恐慌”是指市场对美联储政策的预期发生变化,导致美债收益率快速上升。2013年时,投资者对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表的可能缩减类似债券购买计划的言论感到困惑,导致长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走高,在数月内上升了1个百分点左右。

或最早于明年底加息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7月底召开政策会议的时候,德尔塔变种病毒的扩散已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会议纪要指出,一些与会者担忧,如果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持续上升,美国经济增长或将停滞,通胀可能再次下降。事实证明,进入8月之后,德尔塔变种病毒造成的麻烦比美联储决策者们的预期更严重。

《华尔街日报》称,疫情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联储可能觉得有必要对缩表计划的时间安排赋予更多灵活性。若有迹象显示经济复苏面临威胁,可能促使美联储重新考虑缩减刺激计划的时间表。8月,外界普遍预期的新西兰央行升息也因为德尔塔变异毒株扩散而有所推迟。新西兰央行表示,需要观望一段时间,以确定新一轮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美联储官员目前仍在两大使命目标之间纠结:美国通胀率上升速度超乎预期,但就业似乎并没有达到美联储所谓的“有实质性进展”的要求。

在经济持续回暖的情况下,美国通胀持续走高。美国劳工部报告称,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5.4%,升幅与6月份持平,为2008年以来最大的单月同比升幅。但新冠大流行对美国人的就业率造成了巨大冲击。不过,当地时间8月19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就业数据有向好迹象。数据显示,在截至8月14日的当周,美国新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数降至17个月以来最低点。

由于通胀和就业两项核心目标相互冲突,美联储正试图平衡债券购买和利率调整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以保证既不会失去对通胀的控制,也不会在实现足够的就业率之前就遏制经济复苏。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的经验来看,往往是先逐步缩减购债规模,等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后再加息。因此,多数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或许会到2022年年底或者2023年年初才启动加息。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