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需要哪些技术抓手

来源:金融界 2021-08-23 09:19:1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需要哪些技术抓手)

何为数字金融?《数字金融蓝皮书:中国数字金融创新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将其定义为持牌金融机构运用数字技术,通过数据协作和融合打造智慧金融生态系统,精准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务。那么,数字技术包括哪些内涵?金融机构的业务变革以及技术的赋能之间有什么关系?未来数字金融发展的方向何在?

金融与科技相结合步伐加快

“数字金融是金融与科技结合的高级发展阶段,是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说,“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金融严监管和互联网平台去金融化的浪潮之下,数字技术与金融行业融合加深,数据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基于智能与生态的数字金融才是金融科技的未来,金融业态和产品创新步伐将显著加快。”

在业内人士看来,单从概念而言,金融科技强调技术革新对金融的赋能作用,更突出技术特性;数字金融概念突出技术和数据应用,覆盖的面更广泛一些。数字金融创新的落脚点在于金融模式和业态创新,金融科技是手段,服务实体经济才是最终目的。

《报告》认为,近两年来,我国金融科技处于高速、高位和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科技一般被概括为“ABCDE”,A是指人工智能,B是指大数据,C是指云计算、云存储,D是指分布式记账、区块链,E是指电子商务。大数据是最重要的数字技术,是所有科技的支点,也是金融服务的基础,金融智能化是必然趋势。

“具体来看,AI在身份识别、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金融业务场景中表现出色。”欧阳日辉说。

金融机构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报告》显示,2019年,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普遍超过2.5%。2020年上半年,各主要商业银行将金融科技提升到战略高度。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制定了信息科技近期发展规划(2020~2021年),提出通过“七大技术、五大支柱、六大中台、两大保障”推进信息科技“iABC”战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制定新一轮大数据五年(2020~2024年)发展规划,深化大数据应用;中国民生银行制定2020年科技金融“十件大事”,切实推进“科技金融的银行”战略落地等。

“当前金融机构正处在巨大的IT架构变革与紧迫的数字化转型时期,随着金融机构前端业务从销售型向服务型转变,各种高并发、大数据量、低延时、需要强一致性和横向扩展能力的业务场景越来越多。”同盾科技策略建模总监阅微说,“同时,新兴技术的赋能,能够为金融有效评估零售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提供辅助工具,更好地进行风险全流程管理。”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需要哪些技术抓手?阅微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得到深入应用。比如,金融行业通过云计算基础设施和云计算操作系统,基于容器化及云原生实现金融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从而降低IT成本、提升可扩展性和实现运维自动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的计算、分析等过程,服务于金融领域的决策支撑、信用风险评估、欺诈识别等多个场景;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生物识别、知识图谱等技术,支撑金融业智能客服、智能风控、智能用户分析等场景应用;联邦学习用于场景数据交换及使用的可用不可见,在实现数据智能化利用的同时又保证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数字金融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随着5G、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金融科技深化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底层技术的相互融合更加明显。”欧阳日辉说,“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非接触式金融服务,倒逼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在强大的数字技术支撑的场景中构建金融服务。金融科技将支持银行积极探索线上预约与线下服务的无感式对接,银行业务的贷款决策更加智能,更多的个人和小企业贷款将通过人工智能支持的自动化流程发放,银行将更多地通过智能化贷后管理解决方案来优化不良率。”

金融机构的技术应用变化趋势

《报告》分析认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未来两年,金融科技将加速从信贷向保险、证券、资管等领域渗透,逐渐从线上向线下场景渗透,提升金融科技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更多传统业务场景和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那么,哪些技术将与金融业务产生更深度的融合?欧阳日辉表示,区块链在数字金融领域的相互保险、供应链金融、资产管理、跨境支付、银行征信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场景实现,这一技术机制对金融领域重构信用体系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将不断驱动金融机构做出改变,产生越来越多的转型需求。

阅微认为,未来技术应用会有三个特点,一是技术应用趋向全栈式体系化建设;二是趋向个性化技术应用;三是越来越重视数据层面的隐私与合规。比如,隐私计算技术与营销、风控、监管合规等银行业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能够进一步释放金融创新活力和数据要素价值,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据了解,目前国内多家银行已开展隐私计算相关研究,并开启试点应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