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业板注册制“元年”改革开花结果:强化“三创”“四新”定位 推进存量+增量改革)
创业板注册制下新申报企业中, 有28家企业以“第二套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申报。
2021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满一周年。去年8月24日,18家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企业上市。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资本市场迎来了“增量+存量”同步推进的改革。创业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同步实施注册制,上市、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交易、退市等各项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均统筹完善。
同时,创业板聚焦“三创”“四新”板块定位,表现出更好的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并保持了较强的创新属性。
截至8月20日,已有182家公司通过注册制成功登陆创业板,362家次创业板再融资项目获得受理,拟募集资金3828.98亿元,其中17家公司推出小额快速,5家公司已实施完成;23单并购重组获得受理,其中同行业产业整合方案25单,占比近六成。
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即将满一周年之际,多名来自公司、券商、创投的掌舵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在市场人士看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高质量运行,改革落地一年以来运行成果显著,市场各方获得感明显。
随着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创业板市场。
截至7月30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总市值已突破127650.51亿元人民币(约合2.03万亿美元),在全球主要创业板市场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纳斯达克的25.66万亿美元的市值。
谈及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亮点,必然绕不开其更加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和大幅提升的审核效率。
截至2021年8月20日,深交所共受理727家企业的创业板首发上市申请,其中,平移企业和新申报企业分别有176家、551家;已有182家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合计通过IPO募资1401.47亿元,其中131家为平移企业,51家为新申报企业。
创业板注册制下新申报企业中,有28家企业以“第二套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申报。其中的迈普医学(301033.SZ)已上市,雷电微力已注册生效。
“从受理IPO企业数量、已发行上市企业数量以及融资规模来看,一年时间里,我们切实看到了创业板发行质量有保障,助力了更多中小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总体成效显著。”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崧盛股份(301002.SZ)董事长田年斌受访表示。
创业板注册制下,拟上市企业从受理到过会平均用时约150天,平均注册时间52天,审核周期较注册制之前大幅缩减,可预期性也大大增强。
“注册制改革实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发行审核制度,IPO历次审核问询回复均挂网披露,后申报企业能够实时掌握交易所审核过程中关注重点、核查要求等,从而进行自我参照比对,并及时进行规范整改,有效减弱企业带病申报的动力,并对后续审核工作和审核效率起到良性促进作用。”华泰联合证券执委会委员、投行业务负责人唐松华表示。
田年斌也说道:“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深交所对创业板持续推进审核、监管公开、努力建设透明交易所、不断升级基础制度、优化操作流程所作的巨大努力。”
截至2021年8月20日,1011家创业板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925家,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近六成。
目前,创业板已汇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四个产业在创业板集群化发展趋势尤为明显。
截至8月20日,创业板共有214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95家生物医药企业、92家新材料企业和90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上市,总市值分别约为2.5万亿元、3万亿元、1万亿元和1.2万亿元,四大行业近三年平均营业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约10%、21.03%、11.45%和13.37%。
创业板公司在高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也在不断增强,努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据统计,1011家创业板公司中,研发人员合计超37万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均值达到19%,其中203家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有150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曾就职于高校或科研院所,55家公司具有高校、科研院所股东背景,16家公司由科研院所转制而成,还有82家公司的创始人为“海归”。
近十二年来,创业板公司平均研发强度高于A股平均水平,拥有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3万余项,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迈瑞医疗(300760.SZ)、楚天科技(300358.SZ)、阳光电源(300274.SZ)等公司自主研发的发明专利数量均超千项。
“深交所注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深交所的培育、成长、扩张与民营企业的服务、监管、创新积极互动。成长型和创业型企业也可以得到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亿纬锂能董秘办人士受访指出。
作为资本市场“增量+存量”同步推进的重要改革,创业板本次改革在再融资、并购重组和股权激励三大资本工具上的诸多创新,也为创业板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再融资进一步完善发行条件、发行定价机制等制度安排,审核方面更加市场化,大幅压缩审核时限和环节,缩减企业再融资的审批时间,同时也加强建立市场化发行承销机制,丰富融资工具,以满足不同偏好的投融资需求,完善资本市场。
据统计,截至2021年8月20日,深交所共受理创业板公司再融资申请362家次,248家次再融资已注册生效,拟募集资金2370.49亿元,其中170家次实施完成,实际融资1638.88亿元。
其中,小额快速融资制度更是“焕发新生”。注册制实施以来,至2021年8月20日,已有17家公司推出小额快速融资方案,拟募集资金35.03亿元,其中5家公司已实施完成,合计募集资金9.05亿元。
宁德时代(300750.SZ)董秘蒋理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近两年公司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快捷便利的融资功能,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更具针对性的融资方式,先后完成45亿元公司债发行、197亿元非公开再融资及15亿美元境外债的发行,引进国内外知名战略投资者优化公司投资者结构的同时,也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后,公司在再融资过程中深刻体会相关部门能兼顾上市公司实际,审核更加市场化,制度包容性和市场有效性得到明显提升。”亿纬锂能(300014.SZ)公司董秘办人士也表示。
在并购重组方面,截至2021年8月13日,创业板累计实施完成459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涉及交易金额4210.24亿元,募集配套融资金额合计1400.88亿元,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同时,并购重组的估值更趋合理。据统计,创业板重大资产重组平均资产评估溢价率达到6.65倍,并购高峰期2015年至2017年平均估值溢价率在7.5倍以上。注册制实施以后,平均增值率下降至3.61倍,溢价率已明显回落,并购重组整体估值更加理性。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放宽了重大资产重组认定标准,大大降低企业的信息披露成本,提高项目实施落地的效率;同时,并购重组标的不强制要求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具有协同效应,仅作为信息披露要求,拓宽了上市公司标的选择范围。”华南一家创业板科技公司高管指出。
在股权激励方面,此次改革不仅将激励股份和期权总额由不超过总股本的10%提升至20%,扩大了授予规模,同时还对激励工具、定价等也进行了增加或修订,极大地放宽了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灵活度,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提供了更多方案选择,进而助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储备人才优势,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大幅优化了股权激励制度,减轻了激励对象资金压力,让公司在实施具体方案时有更大弹性空间、更灵活的操作方式,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激励效果。目前公司于2020年10月推出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享受‘制度福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蒋理介绍道。
除了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之外,创业板在如何把控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维护国内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上,也做出了诸多努力和创新,其中简化退市程序、畅通“出口关”,便是创业板改革的一大焦点。
2020年,深交所分别于2020年6月12日和12月31日修订《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对创业板退市机制进行改革,新增市值指标、复合财务指标,精简优化退市流程,构建优胜劣汰市场生态。
截至目前,2020年至今,创业板共7家公司被终止上市,其中神雾环保、盛运环保两家公司因面值低于1元被强制退市。另外,截至2021年8月20日,创业板股价低于2.5元/股的公司共5家(不包含天翔退),均为已被实施风险警示的公司。
同时,还有16家公司因触及新规财务指标被实施*ST,其中*ST宝德(300023.SZ)等6家公司2020年度因触及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为负且扣除与主业无关的收入后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财务类指标被实施*ST。
深创投总裁左丁表示:“一方面,要加速清理市场上存在的股市‘不死鸟’。这类上市公司存在于资本市场已没有任何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存在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恶性违法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要做到严格实施退市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创业板通过破产重整、重组上市、资产出售等渠道实现多元化退市的案例逐步增加。
据统计,重整方面,保力新(300116.SZ)、天海防务(300008.SZ)等公司已经执行完毕重整计划化解破产风险,腾邦国际(300178.SZ)、华谊嘉信(300071.SZ)等多家公司重整正在筹划或推进阶段;
重组方面,向日葵(300111.SZ)、盈康生命(300143.SZ)已经剥离大部分原有风险资产和业务实现业务转型,爱司凯(300521.SZ)、普丽盛(300442.SZ)重组上市正在审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