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来源:金融界 2021-08-28 09:18:2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 本报记者 张利静  

在《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中国向世界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用经济学、金融学思维解决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碳中和经济学》一书立足经济、聚焦政策、畅想未来趋势,深入解读了碳中和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领域,全景展现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

以专业研究推动绿色发展

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研究院主导了本书的撰写。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朝晖表示,未来四十年,碳中和将深度改变中国与世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技术进步,也有赖于社会治理变革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中金公司决定将《碳中和经济学》研究报告进一步整理成一本兼具学术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的专著,以形成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中金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以服务国家改革开放和资本市场发展为己任,希望透过这份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各界再次并肩合作,为中国的绿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如何应对碳排放这样一种罕见的超时空外部性,对于全球而言都是一件难事。”作为本书的主要作者——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彭文生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和不确定性,例如碳排放相关的经济活动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很难通过现有的市场交易或价格内部化来形成一个约束机制,因此需要把碳排放带来的社会损害成本内部化;另外,碳排放的影响范围是全球性、超时空的,如何平衡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面临很大挑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在该书首发仪式上称,碳中和本身是一场经济革命,可能也是一场经济学的革命。从经济学、金融学研究角度讲,碳中和经济背景下,生产函数跟消费者性效用函数都发生了变化,对应的可能是一个新的经济学。其中两个问题需重点关注,一是关键碳行业的识别,不仅要考虑生产性行业,也要观察消费主导型行业,针对这种节点性行业进行技术变革、产业政策引导能够事半功倍;二是有效的碳价发现机制,未来碳税的制定需要一个定价基准。  

纵览全书,《碳中和经济学》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就中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有效路径、具体措施和影响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首先,总量方面,2030年碳排放峰值在什么水平?书中研究认为,峰值目标设定不宜过于刚性,更适宜设定为一个区间,估算表明,2030年中国净碳排放峰值上限不超过108亿吨。其次,结构方面,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该书在“绿色溢价”框架下,以八大高排放行业(能源、制造、交通运输等)为重点分析对象,提出了“碳中和之路=碳定价+技术进步+社会治理”的思路,以兼顾经济增长与碳中和的目标。最后,路径方面,该书对绿色技术、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绿色城市等领域的碳中和之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碳中和推动经济学革命    

追随人类文明形态不断进步的脚步,能源转型是历史必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事关人类共同命运和代际利益平衡,事关国民经济发展与增长动力切换,也事关地方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企业生产方式升级和个人生活观念优化。    

《碳中和经济学》一书通过对碳排放峰值的测算,从绿色溢价框架下提出了碳中和思路,碳定价的能与不能,如何通过有效的百万亿级投资来实现碳中和,高排放行业如何抓住机遇转型升级,能源、制造、交通、金融、技术、城市、生活等方方面面如何助力碳中和等。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社会经济地位系统性变革,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是非常敏感的,其对经济的支持也是特别重要的。金融对创新发展有特定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且具有独到的战略眼光,碳中和是一场技术和机制创新的竞赛,希望未来在碳中和方面产生一些新的经济学派,希望中国在碳中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产生新一代经济学家,助推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也为全球碳中和做出我们的贡献。

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蒋永军在该书首发之际表示,发展低碳零碳经济对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应对碳排放还是在尝试中。对于全球而言,其挑战主要体现为现有的经济增长目标与新增的碳中和目标之间的协调难度。碳中和会对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影响,也将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中金公司研究院在绿色溢价框架下,以八大高排放行业为重点分析对象,提出了碳中和之路。通过《碳中和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我们期待为应对时代变迁,把握世界变革,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大的力量。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