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显示:大湾区跨境金融服务创新大有可为

来源:金融界 2021-08-30 08:22:3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调查报告显示:大湾区跨境金融服务创新大有可为)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将深港金融合作落到实处,畅通大湾区金融血脉,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前海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局长邢毓静日前在《深港金融合作市场需求问卷调查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深港金融合作内部研讨会上说。她表示,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问需于市场”“问计于市场”。

《报告》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20年底,深圳金融学会成立课题组,向大湾区特别是深港澳六类市场主体开展了问卷调查,形成了五篇系列问卷调查报告。人民银行深圳市中支、外汇局深圳市分局、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腾讯、招商证券(行情600999,诊股)、中行深圳分行、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等多家机构共同参与。

“《报告》对于进一步明确深化深港金融合作的政策导向,更有针对性地推进深港金融合作和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跨境金融创新亮点纷呈

实际上,跨境金融业务一直是深圳金融工作的重点。中银证券(行情601696,诊股)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对记者介绍,2018年以来,围绕如何推动跨境金融创新,深圳持续开展深入调研。2019年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研究》课题成果,所提35条政策建议中有22条具体建议在2020年5月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有所体现。

“这促进了各项金融政策早落地、早见效。”管涛表示,《意见》中有21条措施早在2020年10月已落地,2021年以来进一步落地了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和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试点,备受关注的“跨境理财通”也将在近期落地。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人民银行深圳中支牵头的4项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此外,深圳资本项目数字化服务试点等多项跨境金融创新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出口跨境电商直通车”业务等多项跨境试点业务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据邢毓静介绍,2020年深圳经常项目跨境收支总额和资本项目跨境收支总额分别同比上升5.7%和86.1%;2021年1至7月,深圳经常项目跨境收支总额和资本项目跨境收支总额分别同比上升17.0%和74.9%。

同时,深圳在多项跨境试点的创新业务惠及了市场主体。例如,截至7月末,“出口跨境电商直通车”累计业务量1305亿元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全国第一,为出口电商节省手续费约2亿元;截至目前,深圳辖内中信、浦发、招商、中行、花旗、渣打6家银行获批试点凭交易电子信息办理跨境电商业务,试点银行数量和试点业务规模全国第一。2021年1至7月,深圳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78万亿元,同比增长33.5%,其中深港两地跨境本外币收支中人民币占比54.4%,人民币已成为深港间第一大跨境支付货币。

个人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旺盛

作为改革创新的排头兵,深圳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落地,新的市场需求会持续涌现。

“不同类型市场主体对于大湾区特别是深港澳跨境金融创新有共同的期待,也有差异化的需求,这对于下一步推进深港金融合作和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课题组负责人表示。

具体来看,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的深粤个人受访者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例如,18至25岁的年轻群体更乐于赴港澳旅游,而40岁以上的人群对在港澳开展金融投资兴趣更浓,对于家族信托、金融衍生产品、高端私人银行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男性居民赴港澳享受金融服务的需求高于女性,女性居民赴港澳旅游的需求高于男性;一线城市居民对于股票、债券、基金的需求明显高于非一线城市;跨境往来频繁、以公务出差或经商投资为目的的受访者,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更高。”课题组负责人解释道。

即便均有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不同主体的重点也有所差异。根据本次调查,受访深粤居民希望在港澳享受的金融产品前三位分别是基金(45.6%)、保险(42.3%)和股票(40.2%),受访深粤高净值人群则是股票(59.6%)、保险(51.6%)、基金(47%),其风险偏好明显更高。同时,受访深粤居民和受访深粤高净值人群分别有59.2%和58.1%期待扩大标的股票范围。

“可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深粤居民对其在提供多元化个人资产配置服务方面有较高期许,有必要加快拓展内地个人赴港投资渠道。”潘宏胜分析,相比之下,港澳个人受访者对内地金融产品的需求主要是一般性存款、理财产品和股票,这显示内地银行体系在为港澳个人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大有可为。

对于人民币在港澳便利程度,各类群体均认为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近50%的受访深粤普通居民认为人民币在港澳使用的便利程度有待提高,受访深粤高净值人群中仅有14%经常在港澳使用人民币购物消费。相应的,40.1%的受访港澳普通居民和32.9%的受访港澳高净值人群在本地购物消费时从未使用过人民币,37.8%的受访港澳普通居民和39.0%的高净值人群仅偶尔使用人民币消费,反映出人民币在港澳地区的使用程度仍有待提高。

推动进一步金融开放呼声高涨

与个人相比,不同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多元化,对金融开放方向的期待和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与其企业类型(外贸型、生产型、综合型、投资型)、企业规模大小以及跨境业务规模在全部业务中占比等密切相关。”课题组负责人分析认为。

在受访企业看来,跨境支付在开展跨境业务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根据《报告》,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可以推动人民币在深港澳成为主要使用货币,期待进一步优化跨境金融管理、便利跨境移动支付。此外,在跨境金融管理方面,受访企业期待进一步简政放权,赞同简化业务流程、减少审核材料、加快转向备案制等具体举措的受访企业均超过60%。

值得关注的是,“高业务相关性”的金融产品服务比单纯的金融属性产品更受青睐。数据显示,在受访企业中,对于与自身业务相关的金融衍生品(35.2%)、境外上市公司股票(28.3%)和未上市企业股权(24.0%)兴趣相对较高,对纯金融属性的基金(20.6%)、保险(12.6%)和信托(10.0%)兴趣偏低。

“《报告》为金融机构进一步满足各类市场主体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提供定制化、专业化金融服务指明了方向,为政策制定者针对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旺盛的特定领域和特定对象,精准设计开放创新方案提供了依据。”管涛表示。

在深金融机构也从自身业务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证券类受访金融机构对于进一步金融开放特别是资本项目金融开放的需求更为迫切,期待进一步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放开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跨境业务等,认为深港澳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后,股权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需求会呈现较快增长。

银行类受访金融机构对于进一步金融开放持稳步推进态度。保险类受访金融机构则对放开居民跨境购买投资类保险产品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更倾向于加快推进金融开放,期待资本项目开放、支付结算进一步便利化。

潘宏胜对记者表示:“这一组数据说明我国金融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应以资本市场为重点,稳步加大市场、机构、业务、产品等方面的双向开放力度。”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