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年内降息可能性不大

来源:金融界 2021-09-02 10:35:3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年内降息可能性不大)

近期,德尔塔病毒引发经济需求下滑,大宗商品应声调整。

有分析认为,未来几个月,全球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商品需求下滑,PPI或将稳步下行,通胀压力也有望明显缓解。

那么,结合相关数据,该如何看待经济复苏进展和具体行业表现?经济增长可能面临什么样的下行风险?在下半年,宏观政策走势可能呈现出什么特点?

近日,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发表了相关观点,并接受了记者采访。

经济复苏仍受到疫情影响

“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8%以上的增长。”汪涛表示,其所在机构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8.2%,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三季度同比增速在6%以下,四季度预测为略高于4%或4%左右。

从各个行业来看,汪涛认为,今年中国出口仍然非常强劲,全年出口增长或在22%以上。投资方面各领域有强有弱,目前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强,同时制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恢复较快,而基建相对较弱。下半年,在政策收紧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会减弱。

“出口的强势主要基于全球经济的反弹。此外,消费正在不断恢复,但还没有回到疫情前的增长轨道。”汪涛表示,预计今年消费增长仍然会低于GDP的增速。

对于消费复苏相关情况,汪涛指出,主要与就业市场和居民收入有关,一直以来,相关指标处于不断恢复的状态,但是暂时还没有回到疫情之前增长的水平。此外,消费者情绪依然较为谨慎,也可能出现和疫情之前的水平相比,预防储蓄率比较高的情况。

展望下半年,汪涛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风险主要仍是和疫情相关的不确定性。另外,全球疫情发展会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影响,对中国也会有间接的影响。

“举例来看,相关不确定性包括在病例出现后地方可能加大疫情防控措施,以及疫情在全球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国内消费者的信心可能会受到影响。”汪涛进一步指出。

货币政策已经回归常态

展望下半年的宏观政策,汪涛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回归常态,收紧过程或已结束。面对下半年经济趋缓,可能通过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取代中期借贷便利(MLF),市场利率亦可能会略有下行。不过,信贷政策对影子信贷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仍然会比较严。

2021年8月全国制造业PMI为50.1%,较7月继续回落0.3个百分点,目前PMI指数已经连续5个月回落。

结合相关数据,汪涛对记者分析称,PMI走弱一定程度上已将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考虑在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倾向于认为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可能会相对放松,包括地方债发行、基建投资等会对冲疫情带来的相关负面影响”。

不过,汪涛也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政策全面放松的时点已经来到。在对下半年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和通胀的担忧并没有太大的情况下,控杠杆、防风险和解决经济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受到更多的关注。

也有分析认为,往前看,依然可以逐步期待更加积极的稳增长政策,比如跨周期调节与一些前瞻性的政策把握等。

“在目前宏观政策背景下,我们判断市场利率或会略微下行,但是今年降息的可能性不大。”汪涛分析称。

“汇率方面,我们判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仍然是宽幅波动,正如在过去一年中所看到的那样,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在贬值比较多的情况下出现了明显的升值。”汪涛表示,而今年的波动在收窄,最近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主要是由美元本身对其他货币的波动引起的。

汪涛进一步指出,目前中国在经济复苏方面的表现,以及继续扩大开放等方面的政策都是支持人民币在相对比较强的位置的重要因素。

重点关注哪些行业

有分析认为,在后续政府债和信贷发力的背景下,对社融不悲观,但地产和城投作为信用扩张的主要载体,对其严监管未见松动,所以社融的回升预计偏慢,也难以成为经济短期明显改善的推动力。

谈到对房地产和对融资平台的监管政策,汪涛指出,出发点是控风险、控杠杆。从房地产行业来看,过去几年一直在推行“房住不炒”和“因城施策”的政策,因此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基于上述情况,虽然我们判断房地产新开工和销售可能会下降,但相关投资或仍会出现个位数增长,明年也是如此。”汪涛表示,实践层面,地方政府在房地产控制方面也会把握轻重,因此并不需要太担心政策过紧。

融资平台方面,汪涛表示,现在来看仍然是继续收紧的态势。而对于后续政策如何把握,可能与基建投资相关表现有较大关系,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从未来重点行业来说,科技创新仍然是重中之重,包括先进制造业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在内。“当然绿色发展和碳中和本身也有自己的主题,从实际发展过程来看,也往往会跟科技创新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汪涛进一步指出。

“作为长期发展的重点主题,绿色发展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等方面的转型,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汪涛告诉记者。

“随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未来相关金融产品肯定会迎来高速发展,所以这方面的投资潜力也是很大的。”汪涛补充道。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