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机器人专利猛增,从专利情况看国内机器人发展情况)
今年8月,美国乔治城大学沃尔什外交学院安全和新兴技术中心(CSET)发表《中国机器人专利现状》(China’s Robotics Patent Landscape)的文章,指出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的机器人专利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与中国机器人学术文献的增长、机器人公司的数量以及机器人装机量相匹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崛起对其他拥有机器人相关技术的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绝大多数情况下,机器人专利授权量排名前三位的技术分别为:物理机械部件、控制系统和工业机器人。语音处理、人工智能和远程视频机器人的专利在2019年之前增长得最快。人工智能专利本身就是一个近年来大幅增长的领域。在中国,语音处理、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机器人专利的增长速度比其他机器人领域更加迅速。这让我国智能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的未来显得更加光明。
乐观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提到,大多数国家,专利主要来源于公司,而中国绝大多数机器人专利基本来自大学,公司只占了一小部分。中国大学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中也独占鳌头。这一状况反映出中国的大学在科技发展中的独特位置,但也反方向印证了,中国的机器人或者说高科技企业如此之多,但其技术储备主要来自大学的科研而非落地应用实践。当然,这一问题相关部门早有意识,也因此,产学研结合的思路在中国一直被持续倡导。但专利分布的不平衡还是显示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能力尤嫌不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将创新作为竞争力的原因。
另一方面,从专利的类型来看,中国机器人专利中大部分为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占比相对较低,其实也印证了我国机器人企业,在研发方面专注于已知使用场景的探索和落地,而非开发出更多场景应用,新产品往往在原有基础产品上开发更多功能,真正缺少的是从无到有的猜想和尝试。与企业相反,中国的大学往往是发明专利的聚集地,大学不仅要从事技术类的研究,同时也在开发和尝试已有技术的更多可能。
整体来看,我国的机器人专利在数量上和类型上都表现不凡,但从内部情况来看,高校在专利申请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一方面源于高校先天拥有一线的科研人员,另一方面也因为高校作为科研单位,首先能够开发或接触最新技术。企业在专利方面相对落后于高校,但企业能够接触到应用一线,对产品的使用更有发言权。因此从专利的角度来看,企业与高校加强合作,脱离仅仅是输送人才的固定模式,机器人在科研专利方面,才会更加均衡合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