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握中国“硬科技”产业升级时代机遇,中金首席策略师支招指数投资)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 报道 2021年前九个月,中国股票市场投资风格出现较大转变,持续数年、一路领跑的消费升级概念和互联网及软件“软科技”投资大幅震荡,估值明显下调;高端制造、核心技术相关“硬科技”则吸金无数,远远跑赢大市。
不过中秋假期前后,市场再次进行一轮波动调整。这反映,长期趋势判断和短期投资风格之间产生意见冲突,泡沫论、外围压制等问题始终是笼罩在“高科技”赛道上的乌云。
9月23日,中金公司举行“2021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发展论坛”。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王汉锋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分析了当前的中国科技投资市场。他指出,投资于创新的产生是目前中国科技投资最迫切的问题。尽管市场担忧“科技泡沫”,但投资创新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监管者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投融资机制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王汉锋给投资者“支招”称,指数化投资可能是投资科技创新的更好参与方式。
资金流向折射经济发展方向。过去十年来,市场对“高科技”的偏爱促进不少中国公司步入世界领先地位。2020年以来,“硬科技”发展呼声渐起,成为下一个发展篇章的新主题。王汉锋表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当前投资创新的含义可能与过去有所不同,目前中国更迫切的问题可能是投资于创新的产生。
从“互联网科技”转向制造端,形成市场投资风格在产业链上的“爬坡”。今年迄今,有不少互联网公司为权重成分股的恒生科技指数累跌25.6%,但“高端制造”板块却明显受到持续的追捧,如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中证全指半导体指数在年内分别累升25.8%、19.5%。
王汉锋指出,过去20年投资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投资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但互联网技术本身并非由中国创造;而投资于创新的产生本身,可能更侧重通过研发来产生新的技术和新的知识,“硬科技”领域与创新的产生可能更加相关。
王汉锋指出,中国投资市场对“科技创新及产业升级”已经持续关注数年。涵盖100多家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相关的上市公司,中金公司构建了“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机遇指数”,从历史回溯的收益水平看,从2009年至2020年,该指数的年复合回报率高达29.4%,远高于国内主要的宽基指数,同期,沪深300指数的年复合回报率为7.1%,MSCI中国的年复合回报率为8.1%。
在关注“技术本身”的当下,王汉锋指出,“卡脖子”行业要实现产业自主,其中存在较大投资机会。“结合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保持高研发强度或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并且获得有力政策支持的领域可能更有望取得突破。”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王汉锋在中金公司“2021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发展论坛”发言,图片来源:中金公司官方)
“科网泡沫”曾于20年前大规模破灭,形成的经济伤痕延续多年。不少科网公司曾沉浮江海,但“明星神话”或一夜化为乌有。上述历史,令市场对科技行业的“高估值”始终心存疑虑。王汉锋指出,科技泡沫较为频繁地发生,但关键是加强对借贷和融资杠杆的监管。
王汉锋认为,科技创新项目的估值泡沫相对频繁地发生,其中有科技创新容易引致高收益预期、人类行为非理性、宏观条件助推等多方面原因,可能是“内生于人类社会的、前验地看难以预测、后验地看似乎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
“各类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是否对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持久伤害,可能取决于泡沫产生过程中过度借贷及杠杆融资所起的作用。”王汉锋指出。科技创新虽然有社会回报,但如果产生过大的资产泡沫也可能带来经济和金融冲击,王汉锋称:“较为关键的可能是加强金融监管、防止过度借贷和融资杠杆使用。”
对“投资于未来”这项工作,政策究竟应该采取宽松还是制约的态度?王汉锋认为,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与其在很难前验判断的情况下采取政策绝对地杜绝估值泡沫,不如从机制设计和监管引导上基于人类历史上泡沫的经验教训,引导资本进入对社会回报高的创新项目和方向。
综合中国处于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大时代的宏观行情,王汉锋认为,投资“高科技”需要考虑行业自主程度、发展成熟度、产业规模、产业链现实情况、研发投入和盈利能力等综合指标。
综合来看,王汉锋认为,存在“卡脖子”问题的薄弱行业,如半导体、基础软件、生物科技和制药、机械制造(如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等)未来可能存在技术突破的机遇。
中国拥有大市场、“大长全”的产业链、大基建和人才红利四大优势,王汉锋指出:“只要具备标准化制造、能充分利用中国有知识含量的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中国往往能以大市场需求为基础,利用其余优势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此外,王汉锋认为中国竞争力突出的优势行业走向“全球化”和“品牌化”的机遇同样值得关注。
白酒、家电等板块在过去长期领跑,因市场认可“消费升级”趋势,时至今日也仍然无法割舍。消费、科技两大领域,投资者应如何进行赛道选择?王汉锋为投资者“支招”,指出两者投资策略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相比消费行业更适合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科技行业可能更适合通过组合或指数化方式来抓住创新机遇。
王汉锋指出,科技和消费是最近二十年全球和中国最受投资人关注的行业,但两者风险回报特征差异显著。一方面,科技龙头随时间而变迁,消费龙头长期相对稳定;另一方面,科技龙头超额收益确定性低,消费龙头则相对稳健。
根据中金公司的数据,美国股票市场上,消费类和科技类在过去25年中棋局重整,能明显地反映中金的上述观察。从1995年到2020年间,消费品市值榜单之结构相对稳定,有七大公司在25年时间中维持在榜单前十位,包括可口可乐、宝洁、烟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前身为高特利)、沃尔玛、百事可乐、迪士尼、家得宝。而相比之下,科技公司市值榜单则非常动荡,不少“昔日明星”,诸如政府信息服务公司Perspecta、冠群电脑(CA Technology)、康柏电脑(Compaq Computer)、朗讯科技、戴尔、雅虎等,甚至已经退市。
王汉锋指出,科技公司难以具备消费公司通过品牌和先发优势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并且需要持续进行高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换言之,和消费股比起来,科技公司并无“一劳永逸”的捷径。
“但科技公司投资收益的吸引力之一在于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空间在理论上是无限的,而指数化投资可能是降低不确定性并享受这种需求增长带来的超额收益的方式之一。”王汉锋指出。
王汉锋向投资者释出投资“指南”。他表示:“指数化投资可能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对较好的投资方式。”他解释,科技类公司长期投资的难度大,因为面临“护城河”(技术专利等)不够坚实、破坏式(disruptive)创新等问题,都意味着在科技板块进行“个股选择”难度大,“很难预知某一赛道最终谁能胜出”。但如果将某一创新赛道的多个公司看作一个组合,“组合大概率将能够实现具有正外部性和新需求的超预期价值”。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 编辑:李艳霞)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