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城汽车大禹电池免费开放超60项专利技术,首搭产品为沙龙品牌首款车型)
9月24日,长城汽车首次“揭秘”大禹电池技术,并着重阐述了电池安全技术。据介绍,“大禹电池”技术可实现“电芯化学体系全覆盖”,“任意位置电芯”,“单个或多个电芯”触发热失控的情况下整包不起火、不爆炸。
根据规划,“大禹电池”将于2022年对长城汽车旗下新能源系列车型全面应用,其中长城旗下沙龙品牌的第一款车型将首搭大禹电池。不仅如此,长城汽车还表示,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大范围保障用户安全,长城汽车大禹电池超60项专利技术将对行业免费开放。
不难看出,长城汽车大禹电池技术开放专利,将推动行业电动化进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双碳”目标下,部分国家正式或非正式地宣布了燃油车禁售计划,汽车行业电动化进程明显加快。
在这一进程中,动力电池技术成为了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不过,续航和安全仍无法兼顾,长续航电池包都是以高镍三元电池为主,高镍元素导致热稳定性更差,近几年起火事件都是由高镍三元电池引起的,电池安全问题成为全行业待解难题。
许多车企在推出电池包时,都标榜不会自燃,不会爆炸。相较而言,长城汽车大禹电池技术有何特别之处?如何实现续航、安全两手抓?
以“疏导”为主,创新八大核心技术理念
“大禹电池”主要设计思想是“变堵为疏”,改变了传统以堵为主的电芯控制技术,将热失控后产生的气火流按照设计通道安全疏导出电池包外,可解决热失控起火和爆炸问题。
长城汽车动力电池设计总监曹永强解释道:“大禹电池不是以封堵为主,它是以疏导,就是将热失控的热源通过安全和精准的计算,快速疏导出电池包外,是一个‘控’、‘导’、‘疏’的过程。‘控’是把热源通过材料在模组和电芯层级安全有效控制。‘导’通过双向放流和定向排爆精准化设计,让它安全地沿着安全通道流动;‘疏’在流动过程中会就近快速疏导到通道之中,在高压之下快速排出包外,排出之后通过材料抑制减少长时间传导。”
在“变堵为疏”的设计理念下,大禹电池研发出8项全新核心技术,分别是热源隔断、双向换流、热流分配、定向排爆、高温绝缘、自动灭火、正压阻氧、智能冷却。
其中,大禹电池最核心的技术是定向排爆,通过分流、导流、换流将火源快速引导至灭火通道并安全排出。该技术目前已攻克了通道内压力和流量均匀化调节的难点,消除了热量集中,使气火流在通道内分层均匀流动。
整体而言,大禹电池采用“控+导=通”的技术原理,控是电芯热阻隔、模组级阻隔、绝热材料覆盖,导为灭火盒阻火设计和PACK定向排爆,最终通过定向排爆流场、温度场、阻火盒、传导传热四个方面实现排爆、降温、导热等。
长城汽车为大禹电池构建了“4层5维”的底层安全矩阵,来实现电池热失控安全全防护。“4层”包括电芯、模组、电池系统、整车四层匹配,“5维”包括电芯测试、系统数据、安全设计、虚拟仿真、测试验证五个维度设计理念。
通过多维度的保护,大禹电池拥有电池本体失效、PACK失效、BMS失效3大维度39个热失控故障节点。
“我们是精准化地掌握电池包热失控的全过程,每一个电池包内部热失控的位置、细节和时间的关系都能有效掌握,构建了整个热失控的燃烧模型,通过这个模型精准掌握每一个点,每一个电芯位置热失控前后整个温度。”曹永强说道。
专利免费对外开放,将动力电池安全提升到行业新高度
为给电池行业发展赋能,长城汽车选择免费开放大禹电池的专利技术。曹永强表示:“我们之所以选择专利对外开放,第一是行业责任。因为大禹电池不是一块电池,一块电芯,一个模块化的,是系统性的集成技术,兼容性非常强,可以提升整个电池行业的水平。另外,这个技术可以应用到行业内多个车型,不止是纯电动的轿车或者是SUV,可以用到多个领域和车型,对整个行业电池的安全技术水平有提升和促进作用。”
“第二,是出于长城汽车社会责任,通过公布大禹电池的专利,让更多的电池和企业会参考借用,提升整个电动车安全的水平,给用户带来对于电池安全的信心,这也是长城汽车承担的更多社会责任。”
目前,在新能源技术路线上,长城汽车是以纯电、混动、氢能多条路线并举,持续进行饱和式精准研发投入。
在国内,长城汽车已经建立以保定为总部,含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在内的9大研发基地,全面覆盖整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及智能领域研发。在国外,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7个国家9个城市建立起研发中心,形成以中国总部为核心,涵盖欧洲、亚洲、北美的全球化研发布局。据规划,到2023年,全球研发人员将达到3万人。
长城汽车方面还表示,长城汽车已经收购了澳大利亚锂矿企业股份,从上游原材料领域保障了锂矿资源供给。也成立巢易创、蜂巢能源、未势能源等核心技术公司,全面掌握新能源电池、电机以及氢燃料核心技术。
在电动化布局方面,长城汽车将发挥垂直整合能力,全面推动全系列产品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立足全球市场进行产业布局。预计在2023年,实现年产销280万辆,其中欧拉品牌实现新能源细分市场第一,全球销量超过100万。2025年,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未来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000亿元,力争2045年全面实现碳中和。
业内人士表示,大禹电池技术的创新性优势,不仅将行业电池安全发展提升到新高度,也能够助力长城汽车实现全面电动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