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宛: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

来源:中新经纬 2021-09-27 16:5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陈洪宛: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

中新经纬9月27日电 题:《陈洪宛: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

作者 陈洪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司司长)

近年来,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取得突出的成绩,但要在未来40年先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也面临艰巨的挑战,突出表现在碳排放总量大、减排时间紧、制约因素多。立足国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实现“30·60目标”,金融支持是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支持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同时,“30·60目标”也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的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融资支持。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之间只能覆盖很小的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之间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二是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需要及时评估应对。国际研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等事件增多,同时绿色转型可能使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这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任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对维护金融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绿色低碳核心技术需要更大规模的股权融资支持。中国绿色股权市场增速较慢,规模相对较小,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科技创新,而绿色科技创新具有风险较高,周期较长,资金流变化大的特点。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投入才能产生财务回报,需要绿色股权投资发挥更大的作用。

聚焦“30·60目标”,加快构建绿色金融长效机制。为实现“30·60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瓶颈,中国必须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绿色支持金融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其中的关键是要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绿色金融加快发展需要各方积极推动,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其中。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强化引导激励措施。金融政策需要对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进行系统性的安排调整,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体系。同时还应该通过商业信用评级和存款保险费率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

二是要引入更多的长期资金。发展绿色股权投资等创新型的绿色金融业务,鼓励银行、保险等具有规模优势的金融机构与具备专业投资经验的绿色股权基金合作,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基金,同时发挥国家级基金、财政类资金和地方引导基金的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绿色产业投资。

三是加快产品与服务体系创新。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引导资金流向环境治理、绿色交通、节水节能,高端高新产业,把握国家调整经济和能源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机遇,因时因地推出符合绿色经济融资需求特点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转型和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强化绿色金融风险防控。开展前瞻性的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提高风险预警的前瞻性。优化产业周期和绿色信贷投放结构的匹配度,将信贷资金流向有助于提高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受益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以及能源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和能源资源深加工项目,促进能源产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增长转化。(根据陈洪宛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1年会暨建院五周年学术交流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作者本人审阅)(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