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电投科技研究院:预计全球碳汇价格将快速趋近,一两年内或将加征碳税)
21世纪经济报道 夏旭田 贵阳报道 10月14日,在2021正和岛(贵州)创变者年会暨产业兴黔大会“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的产业发展”创新对话环节上,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范霁红指出,预计中国将很快出台多项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金融政策,今年已经开通了碳交易市场,目前国内价格偏低,一吨仅有50元左右,而欧洲已接近50欧元,“我们预计这个价格在全球将会快速接近。”
范霁红还预计,今后一两年之内,全球会加征碳税,碳税和碳汇将相互抵消,而二氧化碳捕集的成本将从400块钱一吨降至200元。
对话中,范霁红介绍,《巴黎协定》签署首日,有175个国家签署了协定,创下了纪录。截至去年底,全球有44个国家和经济体正式宣布了碳中和目标,芬兰、奥地利、冰岛、瑞典等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2050年达到碳中和。
然而,他指出,这些承诺和1.5度控温目标之间仍有巨大差距。
其中一个重要挑战在于,全世界还有80%的人年能源消耗在90G焦耳以下,根据联合国预测数据,能源消耗在90G焦耳以下时,生活是不舒适的,增加能源消耗能显著提高幸福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部分人口更愿大幅度提升能源消耗。比如印度的人口将超过中国,但是印度的发电量只有中国的1/5,假设它达到跟中国同样的水平,目前所有的减排努力,都会被印度的排放增长所抵消。”
此外,撒哈拉以南还有大量赤贫的人口,而且这部分人口数量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50年以后,全球人口将比现在增长20亿,这会对全球净零排放带来巨大挑战。
对中国而言,范霁红指出,中国大概有5亿左右的城市人口,其能源消费已经超过了90G焦耳,但中国还有7到8亿的乡村人口,其能源消费水平很低,未来不管从乡村迁移到城市,还是在乡村本地增加能源消费,都将带来能源消费的增长。
此外,中国的几乎所有能源分布与负荷中心都呈逆向分布状态,这为新能源的快速替代增加了难度。
在他看来,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手段,在于以清洁化、数字化、标准化为方向,构建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而电能替代、数字化对于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
范霁红介绍,国家电投集团宣布了到2023年实现国内碳达峰的目标,到8月份,该集团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已经到了58.69%,预计今年底能达到60%。
他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电投集团已经制定了如下措施:
第一是煤炭的逐步退出,该比重从2020年的44%,到2030年将降至21%,到2060年全国实现碳中和的时候,将进一步降至3%。同时,大力发展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
第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耗,大力发展综合智慧能源。
“企业既要用电,可能还要用蒸汽,用冷气,用热水,用去离子水,平常这几条线是独立运行的,能源浪费很大。我们的初步实践表明,把几条线混合在一起统筹考虑,能耗可以提高20%到35%。”
此外,做好供应链减排。他强调,制造业企业要做到碳中和,跟其供应链选择有很大关系。
“比如现在采购的电是绿电,你的碳排放就会减少;如果用的是火电,相应就会增加。同时,采购一个零部件或者原材料,比如采购钢材,如果钢是用煤炼出来的,和用氢炼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国家电投在减碳过程当中,将要求供应链尽量采用绿色和节能技术,在此基础上推动全产业链的减排。”范霁红说。
(作者:夏旭田 编辑:杜弘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