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这公司,不大对劲哦

来源:雪球 作者:villike 2021-10-18 05:23:5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这公司,不大对劲哦)

这是我从0开始,斗胆分析平安的第4篇文章。

在上一篇中,我提到:

“从2017年开始,寿险在整个平安的利润占比,和其他业务明显拉开差距。

这意味着,如果要研究平安2017年到如今,发生了什么,寿险就是重点对象。

很明显,寿险在2017-2019年间,业绩大增,而在2020年,则开始负增长。”

我们接着来看。


01

二选一


不管怎么说,我们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出(为了方便读者,我在这里再贴一次):

首先在2017-2019,光景不错(至少净利润数据看起来是这样)。

但是,也很明显,2020年,寿险数据出了问题。

再考虑到大多数公司,不到万不得已、撑不下去,是不会让结果数据难看的。

所以,大概率在2020年之前,平安的寿险就已经出了问题。

对于寿险业务来说,这里有两个关键要提前说明。

第一,寿险业务的关键,在于新业务价值,你可以粗略理解为新签订的保单的内含价值。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新业务价值下降,虽然后面还会有陆续的现金流进来,但迟早会枯萎。

第二,寿险的销售渠道有很多,比如代理人、银保、互联网等。

但这其中,最值钱、或者说最有含金量的,是代理人渠道。

原因也很简单,不同类型的保险,业务价值是不一样的。

一般而言,保障型保险,比储蓄型保险的业务价值要高。

你我都是保险的潜在消费者,假如两种保险摆在面前:

一种是挂了赔你钱、另一种是每年给你分红。

强制二选一,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后一种。

原因在于人的心理,前一种是花费,而且是“不知道用不用得上的”、“不吉利”的花费。

后者呢,更像是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一种“投资”、一种“增值的行为”。

所以,保障型保险虽然价值高,但很明显,更难卖。

这时候,代理人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02

热血年代


作为中国人,我想很少有人不知道,那个“人人卖保险”的年代。

开个玩笑来说,“谁家还没有一个卖保险的亲戚”呢?

据说,自1992年,友邦保险把代理人制度带到大陆之后,全中国做过保险代理人的数量,意味着每11个人,就有1个人做过代理人。

仔细想一下,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代理人,在他们的热情推介下,我们买了一份保险(事实上,很多人买的是很多份保险)。

如果你仔细去看,你会发现那些保险,不少都是保障型的。

那为什么我们会向代理人,买这种我们自己决策时、不太会买的产品呢?

原因在于人情。

这里说的人情,不是帮忙的那种人情(当然也有这种),而是“你懂我”的那种人情。

比起银行的柜员,代理人更知道你家几口人、谁的身体健康如何、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等因素。

因此,他们也更容易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卖出对保险公司高价值的保险。

有了上面两个说明打底,我们接着来看平安的寿险业务,从2017年开始看起。

2017年,平安寿险当年的业绩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

代理人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增长了31%。

而代理人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又可以拆成两个因素:

一个是代理人数量,一个是人均新业务价值。

在2017年,平安代理人规模137万,增长25%。

人均新业务价值,当年没有披露,但人均寿险规模保费增长7%,可以粗略对应。

所以,这一年,是平安代理人渠道“量价齐升”的一年。

2018年,平安代理人新业务价值增长,只有6%。

其中,代理人人数增长5%,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1%。

那为什么,这一年还能有63%的净利润增长呢?

原因之一在于,除了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了,新业务价值率(你可以粗略理解为利润率),也增长了。

这一年,平安代理人渠道的新业务价值率,提升了7%。


03

出问题了


时光到了2019年。

当年,代理人新业务价值依然低速增长,增长6%。

这一年的情况,开始有点蹊跷。

当年,代理人人数出现下滑,下滑9%,人均新业务价值则盖住了这一点,上涨16%。

同时,代理人渠道的新业务价值率,上涨了8%。

就像我们说的,一家公司增收不增利,不是个好现象。

平安2019年,虽然新业务价值率还在增长,但驱动因素之一的代理人人数,已经悄然出现了下滑。

2019年11月,平安宣布开始寿险改革。

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

疫情几乎让代理人“上门面对面,推心置腹卖保险”的机会消失了。

所以,恐怕就算没有上年底开始的改革,寿险也几乎必然要业绩变脸。

2020年,平安净利润下滑7%,驱动因素之一,就是寿险新业务价值下滑35%。

我们先看看,公司怎么说: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公司传统代理人线下业务展业受阻。

同时,宏观经济和个人收入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客户对长期保障产品的消费支出暂时放缓。”(摘自公司2020年报)

公司似乎说得有道理,我们再按照前面的方式,拆开看清楚一点。


04

疑惑


2020年,月均代理人规模105万,相比2019年下滑13%,这是总人数的情况。

并不是所有代理人,都能够卖出保险单子。

所以,代理人有个指标,叫活动率,即出单人数和总人数的比值。

2020年,代理人活动率49%,去年则是61%,下降12个百分点。

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直接下滑了28%。

至于新业务价值率,如前文所说,高价值保单,要靠代理人“推心置腹”才能卖出去。

当年,代理人整体情况不佳、而且没有多少面对面的机会,铁定是不好看的。

果然,新业务价值率下降14%,官方说法是:

“(是因为)加大易于销售、但价值率相对较低的线上简单产品推广的力度,比如百万医疗主力产品-e生保系列,保费收入超110亿元,同比增长超60%。”

在2020年,新业务价值率下降可以理解,活动率下降也可以理解。

但是,代理人规模下降,这个事情就有点奇怪了。

既然代理人这么“给力”,而且业绩这么不好,难道不应该多招一点代理人,把业绩做起来吗?

这在了解保险行业的人看起来,是一个不必问的问题。

但是,确是顺着大逻辑下来,却是最重要的问题。

我们先来把2021上半年的情况看完,然后回过头来说这个问题。

2021年上半年,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274亿,下降12%,打开来细看,有喜有忧。

喜的是,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稳住了,基本持平。

忧的是,代理人数量还在下滑,已经只有不到90万了,下降15%。

另外,不仅数量下滑,活动率比起2020年底,再次降低5个点,只有44%了。

这还没完,由于储蓄类产品占比提升(提升10个点,达到47%),新业务价值率进一步下滑。


05

目光聚集


2021上半年的这份答卷,很明显的问题是:

2020年是因为新冠疫情突发,而今年,国内疫情明明已经好转,为何在2020年低基数的背景下,代理人的数量、活动率,还是下降的呢?

所有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平安这场几十年来未曾遇到的寿险变革。

我把平安这几年的几个指标,贴图上来,各位可以自己看。

还有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的情况,2021半年根据披露,与去年同期持平。

我们进一步,聚焦到平安开始于2019年11月的寿险变革。


06

假如时光倒流


我先理一理我看到的一些信息,然后再讲讲,我对这件事儿的独立思考。

根据网上的信息,平安寿险改革从2018年萌芽,2019年11月正式开始。

由于对平安事关重大,马明哲亲自挂帅。

(不过基于前面我讲的,自己的一些观察,马总挂帅,有可能只是因为他的风格。)

不光马总亲自挂帅,根据平安年报的描述,对这次改革的重视和投入,不可谓不高:

“本次寿险改革,集聚了集团三位联席CEO,以及平安集团跨条线、跨业务的专业能力和优质资源。”

前文说过,2019年,平安ROE达到空前的24%,新业务价值和价值率,双双上升。

虽然有代理人数量下滑,以及上图展示的活动率略微下降这样的“不和谐声音”。

但是,哪家公司的数据能十全十美呢?

总是要容忍一些经营中的小瑕疵嘛,哪有一帆风顺的生意呢?

如果时间倒流,回到2020年,我看平安2019年报的时候,估计会得出如上结论。

只是不知,大幕已经拉开,平安做这场变革,偏偏踩到了新冠疫情爆发的前夕。

关于这场变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为什么要变革?

我们下一篇见。

@今日话题 $中国平安(SH601318)$ $上证指数(SH000001)$ $中国太保(SH601601)$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平安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