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出走的明星基金经理们

来源:雪球 作者:远川投资评论 2021-11-03 06:10:3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出走的明星基金经理们)

不久前,在兴证全球基金服务了18年的公募大佬董承非转身离去。虽然市场上早有传言,但尘埃落定后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毕竟连董承非都要离开,公募行业究竟拿什么来留住人才?

明星基金经理出走的故事,在公募基金行业不断重演,而且几乎都是最头部的那一批——从第一代公募大厂华夏基金,到后起的价值投资标杆东证资管,再到业内有口皆碑的兴全基金。

如何留住人,是公募基金行业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困于其中的难题。

最常见的做法无非是给基金经理升职加薪,虽然简单粗暴,但效果立竿见影。在经历2019年、2020年结构性牛市之后,“绩优而仕”的做法在今年的基金圈十分盛行。

比如,易方达在年初接连提拔了张坤、张清华、冯波、陈皓、胡剑5位基金经理担任公司副总,外界调侃“批量批发副总”;同城“德比”广发基金也升了傅友兴、刘格菘做公司副总;其他的明星基金经理们——鹏华基金梁浩、王宗合,景顺长城刘彦春,前海开源曲扬、邱杰等,也都晋升为公司副总。

除了高官厚禄,有些基金公司不惜使出“杀手锏”——股权激励,让基金经理摇身做股东,不再单纯地“打工”,而是与公司共同富裕。例如,自去年以来,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睿远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

股权激励固然好,但并非每家基金公司都愿意这样做,都能够这样做。何况,再好的公募股权,有时候也拦不住早已财务自由的大佬们,追求更加解放的私募之路。更何况,随着个人系公募牌照的放开,睿远的先例,也给了公募明星们以实现更大抱负的机会。

从行业发展上来讲,基金经理的流失并不是某一家基金公司存在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普遍面临的困难。在人才流失上,制度健全的头部公司也未必就一定好于中小基金公司。

本文重点梳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明星基金经理出走事件,借此探讨公募人才流失背后的本质原因,希望对基金公司和投资者能带来一些启发。


01

“公奔私”的先行者


说起华夏基金出走的明星基金经理,很多人可能只知道王亚伟。但实际上,作为早年基金行业的“第一任”老大哥,华夏基金为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人才。

注:离职时间以离开华夏的年份为准

华夏基金是1998年成立的“老五家”之一,前身是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历史悠久,体系成熟,人才济济,早期一直是行业的“天花板”,在各个阶段都有独当一面的明星基金经理涌现。尤其是“基金业教父”范勇宏掌舵的2008-2012年,华夏基金更是迎来了高光时刻,连续6年规模排名稳居行业第一。

作为华夏基金首任总经理,范勇宏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做全球资本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受人尊敬的资产管理公司。他积极向国外同行学习,邀请华尔街的基金经理来给公司投研人员讲课,组建国际业务部,并引入了独立董事。他在投研队伍建设上舍得花钱,而且十分尊重人才,那时华夏基金的投研人员超过170人,不少是海归和高考状元。

范勇宏和索罗斯,2010


即便是这样的知名“大厂”,明星基金经理流失也在所难免。而华夏基金最早出走的是江晖和石波,两人都是“老华夏”,2007年均选择“奔私”,先后创立了星石投资和尚雅投资。

1993年,25岁的江晖辞去国家统计局的公职,加入成立不久的中国中期,此后又加入泰康保险从事债券投资。他是华夏基金元老级人物,曾和范勇宏一起参与华夏基金的筹备工作,并参与设计了基金业首只绝对回报基金“华夏回报”。

江晖最早做债券投资,后来拓展到股票领域。离开华夏后,他先加入了工银瑞信,依然践行着绝对回报和价值投资理念,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股债全能型基金经理。

江晖身上有很多光环,如中国第一代公募基金经理、中国第一代阳光私募基金经理、2002年冠军基金经理。2007年,他成为最早一批“公奔私”的基金经理,最为市场津津乐道的就是,2008年 A 股大熊市中,沪指大跌65%,但他旗下产品依然获得了正回报,包揽了当年市场所有基金排名的前几名。

石波在华夏基金工作了8年,被誉为“拐点之王”,偏好“拐点行业、支点公司”,善于抓住处于风口上的行业机会;他注重公司的基本面,希望找到现在还不是热点,但未来五年可以成为蓝筹的企业,结合公司的商业模式、管理品质、企业文化等来判断公司未来的机会。石波非常勤奋,经常参加实地调研,有时一个月会调研50多家公司。

2007年,石波也嗅到了“公奔私”的机会,创办了私募基金尚雅投资。

此后几年里,张益驰、孙建冬和王亚伟等明星基金经理先后选择“公奔私”,分别于2009年、2010年和2012年创立远策投资、鸿道投资和千合资本,其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当时的“公募一哥”王亚伟。

王亚伟是1989年安徽省高考状元,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专业,对炒股比较痴迷。90年代后期,他曾跟随范勇宏参与了华夏基金的筹建,是华夏基金第一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兴华的基金经理助理,后担任基金经理,此后还管理过华夏成长混合和社保组合,但早期业绩并不出彩。

尤其是进入2005年后,他在投资上很不顺利,迟迟找不到市场感觉,跟不上市场节奏,但范勇宏对他很信任,没有因为短期业绩不好而否定他,还安排他去美国沃顿商学院学习了3个月,回国后任命他为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经理,开启了成名之旅。

2006年,华夏大盘精选崭露头角,以154.49%的年度回报在同类118只基金中排名第12(前10%)。2007年,华夏大盘获得基金冠军,次年夺得股基亚军,2009年再次夺得基金冠军;2005~2010年,华夏大盘5年回报达10.75倍,成为中国公募基金历史上的首只“10倍基”。王亚伟“公募一哥”的名号就此打响。

2012年5月,王亚伟与他的老领导范勇宏几乎在同一时间提出了辞职,离开华夏基金后创立了千合资本,市场上只剩下他过去在炒重组股时“一抓准”的传说。而在他之后,华夏基金权益门面、投资大佬胡建平也于2014年挂靴而去,创立私募基金拾贝投资。

随着第一批骨干力量的离开,早期以主动权益投资见长的华夏基金,霸主地位逐渐动摇,至今也未能重回巅峰。

与曾经公募界“扛把子”的华夏基金相同,国内首家拥有公募牌照的券商资管——东证资管,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阵痛。


02

那些离开“东方红”的人


东证资管(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2010年7月,前身为东方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总部,自1998年开始从事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是国内首家获批设立的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也是业内首家获得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的券商资管公司。

东证资管是一家很有个性的资管公司,以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见长,旗下产品均以“东方红”命名,而且多为混合型基金;公司还是国内公募价值投资派的代表,对基金规模增长并不过于激进;公司很注重持有人体验,偏爱发行较长封闭期的产品,在行业内积攒了较高的口碑。

东证资管向来低调,但在业内却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即便如此,公司也很难阻挡明星基金经理出走的脚步。东证资管原董事长陈光明就是其中之一。

注:离职时间以离开东证资管的年份为准。图片中的曾刚为输入错误,实为饶刚。

资管行业的标杆、东方红的灵魂人物、价值投资道路上的元老、二十年磨一剑的公募泰斗、基民的福音陈光明,1998年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东方证券(东证资管母公司)实习,后来成为了公司第一批研究员,并一路升职至东证资管总经理、董事长。

陈光明长期坚守在投资一线,一手打造了“东方红”的品牌,将东证资管带向了全盛时期。陈光明有公开业绩可查的8只基金,任职年化回报几乎都在20%以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东方红4号,近8年回报4.6倍,年化回报近25%。

不过,2018年2月,陈光明离开老东家东证资管,随后成立了个人系基金公司睿远基金,凭借着他以往的优秀业绩,无论是专户产品还是旗下公募基金均成为爆款,充分证明了这位投资老将的市场号召力。

在陈光明之后,2020年林鹏的离开,无疑让尚未恢复元气的东证资管雪上加霜。

林鹏是东证资管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基金经理,1998年即加入东方证券,从研究员做起,历任投资经理、基金经理、执行董事、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公募权益投资部总经理等职。自陈光明离开后,林鹏也被所有人视为东方红的下一代接班人。

林鹏是一位自上而下精选个股型选手,在行业上有明显的偏好,尤其偏爱中国制造业,坚持买好股票,青睐有竞争力的行业龙头股;他看重低估值,但更强调公司成长性和估值的匹配;同时,他很少做择时,换手率极低,持股周期较长。

2017年东证资管整体业绩全市场排名第一,林鹏管理的东方红睿华沪港深更是以近68%的投资回报问鼎年度冠军,一时名声大噪。可惜的是,2020年5月,林鹏“奔私”离开东证资管,为理想选择了另一条职业道路,创立了私募和谐汇一。

事实上,东证资管核心团队人员流失不止于主动权益。

2015年,陈光明从富国基金挖来了固收元老级人物饶刚,担任东证资管副总和固收研究部总经理,搭建起东证资管的固收团队;而在今年3月,饶刚离职加入睿远基金的消息不胫而走。也许在陈光明离开的那一刻,这样的结局就已注定。

在东证资管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陈光明的领路人、如今的老搭档傅鹏博。他曾是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总部负责人,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投资老将,风格偏向成长,选股能力较强,注重成长性和估值的匹配,而且打法灵活,稳中有变。

不过,傅鹏博在公募江湖地位的奠定,并非因为在东方证券任职的那段经历,而是加入沪上另一家“公募精品店”兴证全球基金的那9年。

而兴全基金本身,同样难以避免明星出走的困境。


03

“公募精品店”与“兴全五绝”


市场上曾流传过一句话:买基金不知有兴全,便称英雄也枉然。兴证全球基金的业绩和口碑,在业内首屈一指。而这离不开“兴全五绝”的贡献。

注:离职时间以离开兴全基金的年份为准

2008年,傅鹏博46岁,受好友杨东之邀加入兴证全球基金(当时叫“兴全基金”),正式管理公募,后来创下了9年4倍的优异战绩。

当时兴全基金可谓群星云集,掌门人杨东,副掌门王晓明、杜昌勇,大弟子董承非,都是口碑和业绩俱佳的顶尖高手。这个全明星阵容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兴全五绝,分别是“东邪”王晓明、“西毒”董承非、“南帝”傅鹏博、“北丐”杜昌勇和“中神通”杨东。

这五个人各有所长,杨东负责统揽全局,王晓明则负责二级投研,杜昌勇负责宏观和债券研究,形成了兴全的投研铁三角。而傅鹏博和董承非专注做投资,风格上前者进攻性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后者灵活机动,攻守兼备。

杨东最早在兴业证券(兴证全球基金大股东)股票自营部,在其管理的10年间(1992-2001年),无一年亏损,被誉为常胜将军;他后来肩负起筹备兴全基金的重任,担任兴全基金的总经理。

杨东敢于直言,在2007年沪指6000点和2015年4月沪指站上4400点时,他均公开提示风险,被誉为“最有良心的基金经理”。今年1月,杨东再度发声,直言现在不是投资光伏、锂电、电动车的好时机。

杜昌勇是杨东在复旦大学的师弟,擅长宏观研究,股债双精。兴全基金发行的首只基金兴全可转债最早就是由其掌舵,任职3年里年化回报29%,期间同类排名居首位。这只基金也奠定了兴全基金在这一细分市场的龙头地位,以致于如今提到可转债基金,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只产品。

王晓明以精选行业和个股为主,换手率较低。兴全基金2005年成立的首只股票型基金兴全趋势投资,就是由王晓明担任基金经理,而且投资能力很快得到了验证。

2006年,兴全趋势投资收益为160%,同类排名第一;2007年收益153%,同类排名第二;即使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该基金同样跑赢市场,亏损41%,但相比沪深300超额收益达25%,并在同类中排名第二。不仅如此,兴全趋势净值还刷新了基金净值翻番的最快纪录,仅100个交易日即实现了收益翻番。

毕业于交大数学系的董承非师承王晓明,在操作风格上与后者有几分相似,也很注重精选行业和个股,但董承非的风格更为灵活,会做择时,换手率相比更高,但后期也在逐渐降低。董承非较为谨慎稳健的风格,能够给投资人带来踏实感,短期可能不是聚光灯下最靓的仔,但长期收益可观。

随着董承非不久前的离开,“兴全五绝”的时代就此落下帷幕。

目前董承非的去向尚不可知。而早期离开兴全基金的4位,有的还在公募界问鼎群雄,有的已经在私募界开宗立派。比如,杨东离开兴全基金后创立了宁泉资产;王晓明、杜昌勇则分别成立了兴聚投资和睿郡资产,后来两位双剑合璧;傅鹏博则师徒重聚,加入了睿远的创始团队。

而在私募江湖中,“兴全系”俨然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除上述几家之外,理成投资(吴圣涛)、猛犸资产(陈扬帆)、翊安资产(张惠萍)等私募也同属“兴全系”。

兴证全球基金奉行精品策略,力求将旗下的产品都打造为精品。业绩靠谱,对规模克制。这是笔者刚入行时对兴证全球基金最直观的印象。据业内人士称,兴全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数量最多2只。不以规模论英雄,更看重基金的长期业绩。

然而一个公司的文化,需要不断在代际间传承。如今,老将谢幕,中生代接棒,兴证全球基金“精品店”的招牌也需要寻找新的接班人。


04

写在最后


明星基金经理出走,看似与投资者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基金经理的稳定性对基金业绩持续性至关重要。如果基金公司团队的稳定性都无法保障,为投资者持续创造收益也就无从谈起了。

对于一家基金公司而言,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且能持续赚钱的投资体系,拥有培养明星基金经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成功;但是,如果核心人才留不住,培养的人才不能为己所用,那也只能留下基金界“黄埔军校”的身后名。

马云说员工离职就两个原因:要么钱没给到位,要么心里委屈了。明星基金经理出走,大抵也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

基金经理的确是高薪职业,年入百万、千万并不奇怪。但相比私募,公募基金经理则是一个钱少、活多的苦活、累活。一方面,由于公募的机制限制,公募基金经理的薪资很难达到私募基金公司的水平。另一方面,公募信披更透明,核心持仓都公之于众,每天都在睽睽众目之下被放在全市场做排名,也让基金经理承受的压力更大。

同时,公募对规模的诉求更高,同行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干好了是理所应当,没干好就要下课,再多的机制保障,也比不过做一个自己的公司更有安全感。

另外,相比私募基金,公募的持有人更多,而且都是资金量较小、持有周期相对较短的个人投资者,申赎更为频繁,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基金经理投资理念的落地执行。而私募投资更灵活,资金持有周期相对更长,这可能也是很多公募大佬转战私募的原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基金经理本质上还是“打工人”,“生杀大权”掌握在大股东手里,若股东换人,管理层往往也会跟着换,基金经理免不了也会受到影响,股东互撕导致明星基金经理出走的狗血桥段并不少见。而私募基金股东即管理层,团队更加稳定,人才激励也更直接高效。

铁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明星经理。

公募基金行业“造星”容易留人难,本质的原因还在于机制问题: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业绩考核机制不合理,人才激励机制跟不上等。

当基金经理仅仅只是全年无休、每天排名的一份工作,优秀的人才改换门庭或自立门户也就顺理成章。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今日话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期退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