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评论丨PPI触顶,稳增长空间打开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评论丨PPI触顶,稳增长空间打开)

王静文(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日前统计局公布了10月物价数据。10月CPI同比涨幅由0.7%回升至1.5%,为去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PPI同比涨幅由10.7%扩大至13.5%,继续刷新统计以来新高;PPI-CPI剪刀差扩大至12个百分点,同样刷新统计新高。

CPI在10月的回升主要受供给因素推动。当月CPI环比上涨0.7%,为2月以来最高涨幅,其中食品价格由下降0.7%转为上涨1.7%,拉动CPI上涨约0.3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涨0.2%转为上涨0.4%,拉动CPI上涨约0.35个百分点,几乎平分秋色。

食品中,鲜菜价格环比上涨16.6%,拉动CPI上涨0.3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其他食品价格总体对CPI为负拉动。受降雨天气、夏秋换茬、局部疫情散发以及生产运输成本增加等短期因素推动,10月以来一度出现“菜比肉贵”现象。在需求季节性上升以及收储因素推动下,猪肉价格自10月中旬有所回升,但全月仍环比下降2.0%,降幅较上月收窄3.1个百分点。

非食品价格则主要受能源价格上涨带动。突出表现为居住类中的水电燃料环比上涨2%,达到统计以来最高水平;交通和通信类中的交通工具用燃料环比上涨4.7%,达到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10月服务环比增长0.1%,涨幅与上月持平,反映出疫情散发对服务业的拖累。

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在10月环比上涨0.1%,弱于上月的0.2%,同比上涨1.3%,略高于上月的1.2%,显示出在疫情影响加大和房地产市场降温的环境下,当前总需求仍处于偏弱水平。

10月份PPI的同比和环比均创统计新高,超出市场预期。其同时受到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影响。

当月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3.3%,涨幅扩大1.8个百分点,连续第4个月加速,并创统计新高。生产资料三大行业中,采掘工业环比上涨12.1%,原材料工业环比上涨4.4%,加工工业环比上涨1.8%,继续表现出“越接近上游、价格涨幅越大”的特点。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主要经由三条渠道传导:一是需求旺盛叠加供应持续偏紧下的煤炭价格上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上涨20.1%,煤炭加工业价格上涨12.8%,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74个百分点。

二是能耗双控影响下的高耗能行业涨价。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上涨6.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5%,上述3个行业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81个百分点。

三是输入型渠道。如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上行,带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上涨,石油开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均有上涨,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76个百分点。

生活资料价格则由持平转为上涨0.1%,整体仍然较弱。其中,耐用消费品环比下降0.2%,显示受房地产市场降温拖累,终端需求不足;一般日用品环比上涨0.3%,为6月以来最高涨幅。与近期调味品等提价相一致,显示出上游价格的传导继续显现。

展望下一阶段,预计CPI有望在11月冲高,而PPI则很可能已在10月见顶。

从CPI来看,目前鲜菜价格已经回落,决定下一阶段CPI表现的关键是猪肉价格和基数因素。历史上看,猪肉价格拐点大约落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变化拐点约11-14个月。2021年2月是这一轮能繁母猪存栏同比触顶回落的拐点,对应本轮猪周期终点大概率在2022年上半年出现,今年四季度猪肉价格或仍偏弱。

从基数看,由于去年11月同比增速偏低(-0.5%),预计今年11月CPI有上冲可能,但由于需求整体下行、货币政策以稳为主、成本上升传导有限,物价不存在大幅上涨基础,预计11月CPI或短暂突破2%,随后将触顶回落,全年涨幅不会超过1.5%。

从PPI看,尽管我国已出台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但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冲高,叠加能耗双控因素,导致上游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进而推动PPI同比连续反弹并刷新统计新高。

11月以来,国家层面继续加码保供稳价、扩能增产,特别是煤炭价格已较高点腰斩,南华综合指数也以回落为主,预计后期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将有所放缓。叠加基数抬升,PPI同比或将在11月出现回落。

PPI见顶回落,CPI整体偏弱,这意味着经济正在从此前的“类滞胀”状态滑向衰退,“稳增长”的必要性提升,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也将打开。11月2日的国常会要求“进一步增强工作针对性、有效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和市场主体新困难,有效实施预调微调”,意即在此。

近段时间以来,央行已要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并首次提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0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实现同比正增长,结束了此前连续5个月的负增长局面;10月底社融存量同比持平于10%,也结束了此前的连续下滑局面,信用环境逐渐趋稳。近期央行还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兼具“定向降息”和“结构性宽信用”特征,有助于在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落实“双碳”战略和实现“调结构”目标。

(作者:王静文 编辑:陆跃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民生银行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