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也谈谈原料药企的成长逻辑)
最近国家出台《推动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大致看了一下内容就是典型的产业性文件,还未看到具体政策支持细节文件。作为中国现阶段具备特定优势的产业,国家发文支持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如有些文章所说的“原料药的政治站位已被骤然拔高”。
长期跟踪中国医药行业,我们看到这些年中国原料药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海正2000年初的辛伐他汀大量出口,到华海占有全球缬沙坦原料过半份额,到博瑞、皓元的到期高壁垒仿制药的原料药开发,到近期几家口服新冠药物部分中间体花落国内CMO企业,中国企业在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创新药中间体等各个领域全面开花。
中国企业具备技术和人才优势,叠加这些年承接海外订单,通过FDA认证等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原料药的成本控制、加工制造、体系管理等综合实力算全球领先。典型的质量高的没有我便宜,比我便宜的没有我规范。有这样的特点后,自然而然在全球的药品研发和生产环节中承担特定角色,譬如临床前CRO角色,譬如创新药CMO角色。
具体到不同企业,就是有什么样的能力赚什么样的钱。并不是说,我是原料药我就高人一等,就比制剂企业好,就应该享受高估值,更多还是看能力强弱、订单多少,业绩增速。
近期我写过皓元的文章,手性技术好,就是开发艾日布林原料药(19个手性中心),ADC类平台好,就承接到荣昌的Her2-ADC。
凯莱英以连续反应技术著称,也依靠这样的技术拿到了很多CMO订单,从而成为国内前列的CMO企业。
国内其他很多原料药企业,原来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聚焦于某一领域,譬如天宇股份主要就是高血压原料药,但是具备完善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体系后,很容易转型阶段国内甚至全球大药企的CMO订单,可能是临床后期或者商业化药品的中间体,也可能就是试探性的把临床早期药物的小订单先给到原料药企业。
所以,我这篇文章想说的是原料药企业的发展,并不仅仅因为一个政策而变得更好或更差,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企业的技术能力,产业的发展阶段。国内原料药企业就是处于全球药品研发生产大分工的时代,完善内功,提升自我能力,就可以赚到产业链中自己能力所以及的利润。
作为原料药企业,我们会看到其优势,就是业绩爆发性好,无论是偏低毛利率的大宗产品,还是来源于海外CMO订单,弹性都比较大。但同时也看到业绩波动性,带来的业绩预期不断变化,以及反应到股价的涨跌幅波动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