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打击知识产权刑事犯罪 9成以上案件涉及商标侵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婷菊深圳报道日前,广东省深圳市检察院发布了《深圳检察机关知识产权刑事法律保护工作白皮书(2017-2021)》(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近五年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现出几大特点:侵犯商标权成重灾区,犯罪主体文化程度两极分化,侵权商品向线上电商转移,涉高技术新业态案件增多。与此同时,记者梳理相关报告发现,深圳近年加速布局海外专利,已形成海外专利优势,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的双剑加持,给予了深圳科技创新不竭的动力。
据白皮书通报,2017年至2021年8月,深圳检察机关共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审查逮捕案件1801件3433人、审查起诉案件1705件3169人。案件数呈先升后降趋势。白皮书显示,近五年深圳检察机关办理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呈现出五大特点和趋势。
首先,从犯罪类型来看,类型和领域比较集中,97%以上案件与侵犯商标权有关。其中58.09%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33.3%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侵犯商标权类犯罪案件件数和人数分别占总数的97.5%和97.04%;侵犯著作权类犯罪案件的件数和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84%和1.9%;侵犯商业秘密类犯罪案件的件数和人数分别占总数的0.66%和1.06%。
(2020年北上广深专利申请情况数据。来源于《深圳市2020年度知识产权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深圳市2020年度知识产权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简称《深圳知识产权报告》)显示,2020年深圳市商标申请量、商标注册量均排名全国首位。全深圳市商标申请量584659件,同比增长16.7%;商标注册量362942件,同比下降8.17%。“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商标申请221.3万件,商标注册量140.7万件,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3.2倍和3.9倍,增速在北上广深中排名第一。商标申请和注册量居于高位的同时,商标侵权也日益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涉案领域来看,侵犯商标权类案件侵权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子、烟酒、服装及奢侈品等领域,因电子产品产业链长、市场需求旺盛、犯罪门槛低,涉及手机及配件的侵权案件最为突出。侵犯著作权、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占比较低,主要以侵犯软件著作权和知名企业技术秘密为主。
其次,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呈两极分化。一方面,侵犯商标权类案件犯罪主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仅为小学或初中,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缺乏主观认识。另一方面,侵犯著作权和侵犯商业秘密类案件的犯罪主体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反侦查意识更强,实施犯罪更隐蔽,涉案金额、社会影响更大。如南山区检察院办理的全国首宗涉及5G技术侵犯商业秘密案,两名被告人均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
同时,网络犯罪比重持续增加。知识产权犯罪逐渐由线下转向线上,产品销售重心逐渐由实体店铺向电商转移,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成为犯罪的重灾区。以侵犯商标权类犯罪为例,犯罪嫌疑人大多从上述平台完成公司注册、进货、销售等行为,有的则是通过自行设立的软件交易平台或手机微信朋友圈发布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广告,招揽客户进行销售。侵犯著作权、商业秘密类案件犯罪手段新旧交织,大部分与互联网相关,如犯罪嫌疑人直接复制发布侵权App软件,利用网络传播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也有从公司电脑将模块代码上传至代码分享社区,导致商业秘密泄露等。通过网络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手段更加隐蔽,损失更加难以认定,导致取证查处、维权难度加大。
再次,新业态新领域犯罪增多。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密集,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业态新领域成为知识产权集中行业,近年涉及芯片、大数据、5G技术、AI技术、新材料等新业态新领域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不断增加,新型疑难案件增多,部分案件属全国首例。2017年以来,深圳检察机关办理的28件侵犯著作权案件中,13件涉及软件、布图设计、芯片等新领域,10件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均涉及5G技术、智能装备等新领域,新业态新领域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逐渐上升趋势。
此外,团伙犯罪趋势较为明显。如侵犯著作权和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存在大量原公司员工辞职后共同设立新公司,使用原公司的技术谋取非法利益,且犯罪团伙内部分工明确,有人负责盯梢市场监管、公安机关的查处信息,有人负责删除微信聊天记录、销毁财务账册、转移相关源代码等,以此逃避侦查,为案件办理设置重重障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对深圳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黄亚英的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针对知识产权侵权的刑事打击不足,成为法律界和业界企业的共鸣。黄亚英研究发现,在威科先行法律数据库中用“商业秘密”为关键词检索得到的2010至2020年内2879份法律文书、裁判文书中,涉及商业秘密民事侵权的有2714份,而涉及商业秘密刑事侵权的只有165份,追究刑事责任的只有6%。刑事打击不力是打击商业秘密侵权的一大痛点。
相对于民事侵权案件相对较多的立案数量,知识产权犯罪刑事打击存在立案难、取证难、鉴定难、维权周期以及新型犯罪手段层出不穷等问题。
为此,深圳检察机关正持续加大办案力度。完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立案追诉规定,提前介入疑难复杂案件,制定侦查取证和证据审查工作指引。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探索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举证责任转移、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制度。同时,加强新业态、新领域和涉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平等保护。
同时,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与深圳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沟通协作,共同制定完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办案指引,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深化与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合作和衔接,共同打造“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服务平台。
在司法机关大力打击国内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同时,随着中国企业海外业务愈发频繁,涉外企业的产品、技术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更加值得关注。
据深圳知识产权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市国际PC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20209件,占全国总量30%,占广东省总量71.92%,连续1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专利合作条约可以方便申请人在国际上寻求对其发明专利的保护,帮助专利局作出专利授予决定,方便公众查阅这些发明中涉及的丰富技术信息。根据PCT提交一件国际专利申请,申请人可以同时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寻求对其发明的保护。)
(深圳逐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统计。图片来源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知识产权发展报告》)
(国际创新城市/国家PCT国际专利申请公开量对比。数据来源于INCOPAT数据库)
截至2020年12月底,深圳市累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6.42万件,占全国总量的38.51%。与国际创新城市相比,2020年深圳市PCT专利公开量为19141件。对比日本东京、美国硅谷、美国纽约、以色列等国际创新城市(国家),深圳仅次于日本东京,大幅领先硅谷、纽约和以色列。
深圳积极布局海外专利,专利数在全球多地区呈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2020年深圳在美国专利公开量为14761件,在中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一位。在国际创新城市/国家中,深圳市美国专利公开量排在东京、硅谷、纽约之后,以色列之前,但增速(15.04%)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申请主体方面,2020年深圳市美国公开专利量排名前三名的申请人分别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6348件专利公开量遥遥领先其他申请人。
在专利质量上,深圳市美国公开专利被引用次数排前十名的,其被引次数均超过了200。其中,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被引用专利最多,占有3件。
在欧洲,深圳市2020年欧洲专利公开数量同样位居国内各大城市之首,为9228件。在国际创新城市(国家)欧洲专利公开量排名中,深圳位于东京和硅谷之后,排名第三,领先于以色列和纽约。其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分列前三位,华为公司以5951件遥遥领先于其他申请人。
截至2020年底,深圳市欧洲公开专利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前十名中,有8件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专利,其中排名第一的专利被引用次数达119次。
同时,深圳市的日本专利公开量和韩国专利公开量也均位居国内城市第一。数据显示,深圳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的发明专利公开总量,均位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且近两年的海外专利布局优势呈逐步扩大趋势。深圳高度重视海外专利布局,1994年,中国正式成为《专利合作条约》(PCT)成员国。深圳当年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10件,到2020年深圳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20209件。
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科技创新在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的双剑加持下,同向聚合、相融并进,使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才华充分施展,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作者:李婷菊 编辑:和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