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际财讯 - 正文

香港楼市稳步复苏 住宅成交量创九年新高

(原标题:香港楼市稳步复苏 住宅成交量创九年新高)

由于疫情逐渐受控、香港经济开始复苏,香港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复苏势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丽娜 实习生周倬睿 香港报道 由于疫情逐渐受控,香港经济开始复苏,香港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复苏势头。

自今年2月起,香港住宅市场已连续六个月录得超过6000宗交易,虽然8月起成交宗数有回落,仍保持在每月平均约5000宗。戴德梁行12月14日发布的报告预计,今年全年香港住宅总成交量将超过7.46万宗,创自2012年以来新高。其中二手市场尤其活跃,该行预计全年成交将超过5.7万宗,同创2012年以来的二手市场交易量新高。

同时,戴德梁行指出,住宅市场受低息环境和强劲的自住需求影响,楼价自年初开始拾级而上,于8月至9月期间见顶后回落,预计今年香港楼价升幅约6.5%。

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11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私人住宅售价指数按月跌0.85%,创14个月以来的最大跌幅,连跌两个月。总结今年首10个月,香港楼价指数累计仍升近4%。

香港特区政府常以三至四年为期设立一手房供应目标。2017年3月时任特首梁振英任期内的最后一份施政汇报曾提出,预计未来三至四年一手房供应量可达9.7万个单位,但截至2021年年中只有6万个单位落成。2020年更是以1.49万个一手房供应量跌至自2011年来的最低水平。

12月8日下午,香港特区政府发表《长远房屋策略2021年周年进度报告》指出,未来十年总房屋供应目标维持于大约43万个单位,包括30万个公营房屋单位目标。

展望2022年,住宅市场一手房供应量仍无惊喜,戴德梁行预计将会有约1.8万-1.9万个可出售的私营房屋单位。该行预计受2021年基数较大和2022年“上车”盘源(面积较小总价低,主要面向首次置业人士)减少的影响,明年住宅市场的成交量比今年下跌约10%。

然而,较好的经济基调将推动楼价继续向好,该行预计明年香港楼价将有5%-10%增幅,其中位于市区的豪宅将有可能超越10%的增幅。

大额房地产投资飙升逾一倍

戴德梁行预计,今年大额房地产投资成交(金额超过一亿港元的物业成交) 宗数预计为180宗,较去年同期激增超一倍;总成交金额预计达800亿港元,同比上升67%,成交主要由本地投资者和海外基金带动。

其中,工业大厦和地盘项目表现亮眼,各占总成交额30%。工业大厦因所涉金额相对较小、且用途较多元化,如可用作迷你仓或数据中心等,因此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写字楼成交金额则由去年占62%大幅减少至今年的15%。据该行分析,原因或与2019年社会事件及过去两年疫情的持续影响有关,写字楼及商铺租赁需求下跌,削弱投资需求。

戴德梁行执行董事及香港资本市场部主管高伟雄指出,大额房地产投资成交宗数和总金额创2019年以来的新高,但平均每笔交易规模回落至2016年水平。大额成交方面,预期明年有望达200宗,总成交金额有望达1000亿港元。

他指出,今年市场对工业大厦的需求是有史以来最炽热,预计明年仍受追捧。投资者近年对新兴起的长租公寓类酒店物业产生兴趣,与内地逐渐通关有望带动旅游业复苏也将利好酒店物业类投资,该行预计投资者可能于明年抄底酒店物业类投资。

金融及保险业占写字楼租赁42%

随着香港经济逐步复苏,甲级写字楼租赁市场连续两季表现回暖,一洗上半年疲态。戴德梁行10月1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香港写字楼录得正32.77万平方呎(约合3.04万平方米)的净吸纳量,为2019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录得正吸纳。

截至2021年11月,甲级写字楼租赁市场的新租赁成交以金融及保险行业租户为主,占比达42%。此外,交通运输行业、商务中心及共享工作空间行业较活跃,分别占新租赁成交的10%和8%。

租金方面,全年各区平均租金跌幅为4.7%,下跌幅度相比去年的19.3%大为收窄。其中中环地区第四季度较上季度相比,已出现0.3%-0.6%的轻微升幅。

受经济环境改善及下半年吸纳量恢复正数,写字楼空置率由第二季度的14.4%下调至第四季度的13.6%。退租面积从今年第一季高位的724000平方呎(约合6.72万平方米)大幅回落至第四季的367000平方呎(约合3.41万平方米),减幅约49.3%。

戴德梁行执行董事及香港写字楼部主管韩其峰(Keith Hemshall)指出,由于明年将有超过200万平方呎(约合18.58万平方米)全新甲级写字楼供应相继落成,预计明年底整体空置率将增至16%至17%,整体平均租金将下调1%至3%。

该行估计,通关因素将有利于香港各行业进一步复苏,将带动写字楼需求增加,全年整体吸纳量有望恢复至30万平方呎至50万平方呎(约合2.79万平方米至4.65万平方米)。

(作者:朱丽娜,实习生周倬睿 编辑:和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