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李宇嘉专栏丨强化住房保障是国民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引擎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李宇嘉专栏丨强化住房保障是国民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引擎)

李宇嘉(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近期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7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发布时,国家也第一次明确了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明确了新时期我国住房保障的体系包含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同时,国家也强调,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各地住房工作的重点。

这些年,城镇化形势发生重大改变,全面城镇化转向“大城市化”“都市圈化”,人口开始向几大都市圈、广东及浙江等区域转移。同时,这些区域的房价也开始明显上涨。中指院统计的10大城市近10年来新房价格指数月均同比涨幅达到6.2%。新市民或新毕业大学生,甫一进入城市工作,就面临着高房价,以及随房价一同涨上来的租金。2008年以来,根据中原地产的统计,一线城市租金指数平均上涨了82.6%。因此,当下住房问题最突出的,并非户籍家庭,而是年轻人、新市民。

目前,全国有3.7亿新市民,其中2亿是年轻人。以“90后和00后”为主的年轻人、新市民,对生活品质的诉求更高,也是住房消费需求最迫切、潜力最大的群体。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2020年大学毕业生起薪的平均值为5290元,其他新市民(比如快递或中介小哥、公交司机等)的薪水也差不多在这一水平上下。

这些人群的收入水平并不低,但相对于租金和房价来说,其支付能力就显得比较低了。截止到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8平方米,随着“房住不炒”深入人心,房地产市场供求趋于平衡。未来,要实现房地产良性循环,并纳入和促进以消费内需为主的国民经济大循环体系中,在住房领域,就必须要满足和实现年轻人和新市民对于美好人居的诉求。

因此,近年来国家特别强调要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在住房保障体系内,主体也是以租为主。一方面,不断根据城市最低工资线上浮,顺势上调享受公租房的收入标准;另一方面,将重点更多地转向针对新市民、年轻人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这类住房的特征是“低租金、小户型(70平方米以下为主)”,租住门槛比较低,只要满足无房的条件就可以申请。

根据住建部的部署,“十四五”期间,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都要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今年5月份,住建部召开40个城市座谈会(人口净流入的主要是这些城市),计划年内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93.6万套。按照各地公布的数据初步匡算,“十四五”期间,主要城市、省份大概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200万套,大概占到新增住房供应规模的30%左右。

其中,上海、广州、深圳“十四五”新增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分别为47万套(间)、60万套(间)、40万套(间),均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5%左右。合肥市“十四五”期间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30%以上。类似合肥的22个二线热点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比都在30%左右,40个城市中的其他16个城市占比在15%左右。

而且,为了降低租金成本、运营成本,真正实现“低租金”,国家明确了5类房源筹集渠道,包括集体土地建设、存量商业办公改租赁、企事业单位自有用地建设;还包括产业园区原有7%的公共配套比例提高到15%,增加部分主要用来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此外,热点城市年度供地计划要单列不低于住宅用地10%为租赁地块,也主要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目的就是做到“土地不花钱、少花钱”。同时,上述几种存量盘活渠道在落实改建政策时,不改规划、不缴土地出让金,还能享受普惠金融贷款(利率在3.8%-4.2%之间),租赁企业增值税减按1.5%收取。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降低租赁企业筹建和运营成本,并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实现盈利。如果“十四五”末能达到预期的筹建目标,再加上同步大力发展长租房市场,满足收入较高部分年轻人的租赁需求,届时新市民、年轻人的住房问题将会明显改观。

在租的方面,目前已建立覆盖“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长租房”等多层次、多渠道,阶梯消费的供应体系。同时,在买的方面,国家也十分强调共有产权住房,比如“十四五”广东计划筹建共有产权住房14万套,北京、上海建设的规模也很大。这类房源通过“限地价、限房价”的市场化方式供应,购房者和地方政府“产权共有”(购房者初始产权一般不低于50%),从而极大降低买房门槛。购房者收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买回政府产权部分。

由此,在新的住房保障体系下,针对新市民和年轻人,当下已构建起“以租为主、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新体系。站在整个住房循环体系来看,保障性住房自身又是一个小循环。而且,这个循环体系中的几类住房供应,不仅强调低成本(低租金、低房价),还强调在重点产业园区、地铁沿线、城区范围集中供应,以降低通勤成本,实现职住平衡,提高供应效率。

当新市民和年轻人能以较低的成本、体面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在就业地城市安顿下来、扎根下来,不仅不再急着买房,而且居住的成本会降下来。那么,他们旺盛的消费需求就一定会释放出来,包括居住服务消费、家庭生活消费、子女“三育”需求(生育、养育、教育)、汽车消费、旅游消费等。唯有此,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和可持续地实现大循环。

(作者:李宇嘉 编辑:陆跃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