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题策划|种业大发展“明牌” 政策引导龙头种企研发与市场“齐头并进”

来源:财联社 2021-12-27 16:01: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农业专题策划|种业大发展“明牌” 政策引导龙头种企研发与市场“齐头并进”)

投资要点:

1、在“打好种业翻身仗”基调下,种业或为2022年确定性较强板块;

2、近期种业相关政策、会议密集,一号文件或对种业继续强调;

3、种业集中度继续提升,研发能力强和具有渠道优势的种企成长性值得期待;

4、转基因技术推进加快,玉米种子有望率先发力;

财联社(郑州,记者 张晨静)讯,从年初一号文件到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种业多项相关政策接连出台,政策倾向、种业未来发展趋势成为关注的焦点。种业专家认为,当前政策倾向于以种业龙头作为牵头主体,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项目。在此环境下,行业人士表示,种业集中度有望提升,种企兼并和淘汰速度加快,有研发实力和渠道优势的种企有机会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种子供需面与下游作物基本面密切相关,多位分析师表示,未来1-2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或保持增加趋势,玉米景气度上行会带动玉米种子销量增加。与之同时,随着转基因技术推广加快,玉米作为全球转基因作物的主要品类,其种子利润空间有望达百亿规模。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初种业相关政策和会议较为密集,一号文件或对种业继续强调。

利好政策接连出台 种企竞争环境有所改善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家再次将目光锁定粮食安全,明确强调:“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继今年7月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后,中央再提种业振兴并强调深入实施。

我国种业起步较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但市场增速较快,具有较大潜力。全球农业市场调研公司Kynetec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种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在此背景下,种业不仅具备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同时还具备较大经济发展空间,因此当前政策在种业制度设计、修订法律法规、安全证书发放等方面多管齐下。多位种业人士表示,今年政策力度远超从前且涉及方方面面。

2月,我国发布的一号文件强调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给予育种研究项目给予长期支持,支持种业龙头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7月,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9 月,种子法修正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10月,《国家级稻品种审定标准(2021 年修订)》和《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修订)》正式实施。

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对种子法作出最新修改,继续聚焦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加强原始创新保护、扩大品种保护范围、完善侵权赔偿等法律法规。在12月25日-26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要权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仍是种业政策密集期,在粮食安全的基调下,一号文件等有望对种业继续强调。

荃银高科(300087,SZ)内部人士表示,农业部、省级、市级政府对公司发展都很重视,公司明显感觉到行业环境在改善,不过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隆平高科(000998,SZ)内部人士表示,现在对打击侵权等行为执法力度比以往要强,如果未来能有相关法规出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效果会更明显。某一线种子经销商有相同的感受,她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近两年打假力度加大了,种子套牌、假冒等行为基本无太大利润空间,这种情况有明显减少但未完全消失。”

龙头种企研发+渠道“双buff”加成

梳理全球种业巨头发展历程就能发现,核心技术是种业竞争的关键。

此前我国种业研发,研产分离、加之保护力度不足导致种企缺乏研发动力,种子企业研发支出普遍偏低,去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不超过7亿元,远低于全球种业前四大巨头超110亿元的平均研发投入。其中,国内上市公司中,隆平高科研发投入占比较高,去年占营收比重超10%。

不过,国家政策正在向企业倾斜,特别是今年政策指明要扶植优势种企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促进龙头企业与科研所、金融机构、种业基地等紧密对接。某行业人士表示,当前合作模式普遍是产学研共同研究,未来公司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形成技术壁垒,因为这是行业核心竞争力。

其次,种业销售渠道也将成为行业壁垒之一,当前种质研究更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此前种业研究与市场脱离,导致研发成果与企业生产需求不符合。《2021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4年至2018年我国农业基于产出的技术效率指数OTEI仅增长4.80%,其中三大主粮的技术效率指数多为负值。

某种企内部人士向财联社记者介绍称,此前国家研发部分新品种难以与一线种植需求完全契合并大规模推广,以玉米种子为例,当时研究普遍重视产量,忽视抗性和脱水能力。对此,鲸平台专家、东北农业大学教授王刚毅认为,未来政策倾斜不仅仅看种企研发能力,还比较重视企业渠道建设能力,种质好坏需要市场判断,而市场需求和反映需要建立成熟的渠道和设计灵活的推广方式。

在此环境下,种子行业竞争加剧,在上述种企内部人士看来,未来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种企被兼并、淘汰速度加快,大型种企技术封锁和多年全国渠道铺设优势使行业门槛逐步提升。中小种企在缺乏核心技术及资金支持情况下更容易出局,有研发实力的龙头种企未来有机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和国家项目。

某种子经销商透露,种植户对种子品牌选择比较灵活,有更优质的品种大家会及时更换,种植大户一般更偏爱选择知名品牌种子,重视作物产量和质量稳定性。

玉米种子周期上行概率较大

国内种业市场主要以玉米种子和稻谷种子为主,种子价格及销售受下游作物供需关系及价格趋势影响。受政策保护,水稻和小麦作为粮食作物,二者价格稳定,库销比维持高位,预计短时间水稻种和小麦种量价难有明显提升。

但在生猪产能持续释放的情况下,猪用饲料需求提升,玉米种周期上行预期逐步升温。

玉米种子龙头登海种业(002041,SZ)受益于玉米种子,今年业绩量价齐升,毛利显著改善。多位玉米分析师判断,未来1-2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或保持稳中增加的趋势,玉米种子销量亦有机会随之增长。

此外,转基因政策更是给玉米种子市场“添了把火”,据悉,玉米和大豆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主要品类,其中转基因玉米获得批准的数量最多。今年国家多次提及转基因商业化,转基因技术推广进程进一步加快,玉米转基因种子销售有望在明年达成。

“国家对于转基因技术阶段性的放开,鼓励并加快了一些企业进行转基因育种的节奏,进行技术转化的专家手中不乏转基因技术转让。相对于传统育种,转基因育种会带动优良种子的溢价,使用转基因品种也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鲸平台智库专家、中科院博士后郑桂杰如此表示。

当前头部种企积极进行转基因技术储备,若商业化顺利,有机会获得先发优势。天风证券研报表示,参考国外种业孟山都,其玉米性状及种子利润率极高,毛利率在60%左右,按照30%转基因玉米净利率来算,我国玉米种子利润空间有望达百亿规模。

种业翻身仗是“持久战”

种质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一直是我国种业发展主要方向,也是解决种业“卡脖子”技术的关键一步。但种业振兴并非一蹴而就。业内人士表示,育种环节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有的优质种质可能需要历经两代到三代科研人员探索研究,产出效率并不高。

郑桂杰表示:“种业重点方向一直是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育种非常漫长,而且也会依赖市场需求的推动,一年时间不会有明显改善,但政策会推动一些大型头部育种公司更愿意对育种进行投入,部分科研院校的专家也会考虑技术转化或亲自成立商业化公司去转化技术成果。”

王刚毅则表示:“整体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政府重点关注各主产区特色农产品育种和种子库建设及基础研究,并且投入巨大,其次研发模式有所转变,鼓励企业种质创新,以企业市场需求和创新需求驱动研究立项。”对此,他补充道,“往年种质创新都是政府、高校或者农科院立项牵头组织,产生成果后通过企业做商业转换,今年已开始有育种企业牵头建设实验室,各大高校入驻共同研发,在以前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种业本质上属于高壁垒、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是种植产业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环节。但由于下游主要是种植业,粮食安全是国家根本,种企还需兼顾社会责任。今年部分企业尝试性涨价,但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种子价格仍以稳定为主,更多要靠种质创新带动业绩发展。隆平高科内部人士表示,种子提价要兼顾种植户种粮积极性,提价取决于种质能否带来种植效率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转基因技术推广带来上市种企业绩释放需长期验证,某行业人士表示,玉米主要饲用,我国玉米进口依赖度虽低,但仍是全球最大玉米进口国,转基因技术推广更多出于保供考虑。一线经销商表示:“种植大户并非完全追求产量,当前部分种植户对转基因技术颇多顾虑,未来国家政策如果完全放开的话,相信大家会慢慢接受。”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隆平高科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