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财政工作会议:2022年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做好房地产税试点准备工作)
中央有关部门释放了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的信号,房地产税试点在2022年是否落地,还有待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12月27日,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结2021年财政工作,研究部署2022年财政工作,财政部部长刘昆作工作报告。
会议强调,财政部门要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同时,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等政策协调联动,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有机结合,提升政策整体效能。
会议要求,2022年,要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要求,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找准政策发力点,加强政策协同。
“稳健有效”的政策定位,意味着政策将保持稳定延续,同时不会大水漫灌。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预计2022年赤字率可能在略高于3%的水平(2021年赤字率为3.2%),专项债规模预计不会低于今年3.65万亿元的规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对此作出更具体的部署,明确2022年要把握6个方面。一是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二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提高支出精准度。三是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五是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节俭办一切事业。六是严肃财经纪律,整饬财经秩序。
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速为5.2%),全年预计实现8%左右的增长。在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叠加大宗商品高位运行、企业整体利润较好等因素,全国财政收入增速要更高,前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8%。不过,近年来我国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疫情影响下更需要政策发力,相较2019年同期而言,今年前11月财政收入仅增长6.9%。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1.2%,这既跟11月份部分经济指标增幅回落有关,也跟为了缓解企业资金困难和经营压力,对煤电和供热、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带来减收有关。
展望2022年,财政收入有望延续恢复性增长,但也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形势。
从部分机构研判来看,2022年我国经济有望实现5%-5.5%的增长,考虑到进一步减税降费,财政收入增速可能会略低于经济增速。比如,中国人民大学CMF论坛报告预判,2022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5.5%,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可能在4.1%。
“2022年我国出口可能会有结构性调整,防疫物资、基本生活用品出口增速可能会有所回落,美国对我国企业开展的清单制裁,外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但是,我国宏观政策效果在明年可能会进一步释放,明年财政收入有望延续恢复性增长。2022年赤字率可能在3%左右,略高于3%,专项债规模应该不会低于今年的水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预计2022年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与今年差不多。减税降费会侧重在保市场主体、支持制造业发展、防范风险等领域,明年经济工作要求稳字当头,针对大宗商品高位运行对下游中小微企业利润挤压,以及受国际形势影响的出口外向型企业等,都是保市场主体政策关注的重点。
山东省财政厅税政处处长陈伟对记者表示,近年来持续实施的制度性减税降费力度很大,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特别是基层财政“三保”任务艰巨。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企业税负水平大幅下降,经济逐渐企稳复苏,未来减税降费会更加注重精准。预计减税降费政策会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支持制造业发展,推动向“制造强国”迈进;还有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提高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稳住市场主体。
在财政紧平衡状况下,政府过紧日子,将钱花在刀刃上成为必须。王泽彩指出,无论是基础设施项目还是公共服务支出,财政支出要坚持目标、绩效、成本导向,要考虑投入产出,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会议要求,2022年,要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等要求,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找准政策发力点,加强政策协同。
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减税降费政策红利落地。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实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地方安排中小企业纾困资金。着力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
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管好用好专项债券资金,拉动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推动消费持续恢复。
12月中旬,财政部已经向各地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敦促各地在一季度投入使用,形成实物工作量。此外,由于上半年我国经济增势较好,今年专项债到三季度才加快发行,相当大一部分将在今年底明年初使用,这将与明年发行的专项债券形成叠加效应。
尽管存在发行进度较慢、政策效果延后等因素,今年专项债对投资拉动效应并不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0.3%。
陕西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专项债发行节奏“前慢后快”,预计今年年底明年初会大规模形成有效实物工作量。从投向来看,公立医院、水电气热、职业教育、污水垃圾处理等能实现收益平衡的新项目有所减少。加上符合“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的项目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项债券对其他资金的撬动作用。2022年的项目储备数量和资金需求较2021年虽有所下降,但项目依然充足。
该负责人还介绍,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会择优遴选项目,根据项目成熟度和建设状况,合理安排发行批次,先开工先发行,确保债券资金到位后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还指出,加强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对化债不实、新增隐性债务的要严肃问责,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杨志勇表示,所谓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就是无论是交通领域还是新基建项目,除了满足当前需要,也要适度考虑未来三到五年需求。之所以强调“适度”,是因为要考虑到财政承受力。市场关心的专项债收益不佳的情况,未来在储备项目时,要把项目可研等做得更实,这样才能更好地降风险。
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宋其超表示,专项债明确用于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融资收益平衡是项目审核重点。如果专项债券对应的基金收入,因为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不足以偿还本金和利息的,会及时动态调整,从相关的公益性项目单位调入专项收入进行弥补,保障债券还本付息,防范专项债券偿付风险。
针对当前消费疲弱的现状,2022年财政政策还将着力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推动消费持续恢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指出,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两年平均名义增长5.7%,实际增长3.7%,比2019年同期低2.6和2.0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与此同时,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3%,比上半年回落2.2个百分点,综合来看政府消费支出增幅较低。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使得消费需求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王泽彩表示,中央强调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造橄榄型社会。当前,我国虽然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与此同时仍有6亿人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需要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仍有大量短板,需要财政政策加力补足基本公共服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李建伟表示,再分配是推进收入分配公平的关键,集中体现在税收、社保、转移支付三方面。未来应不断优化税制结构,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转移支付的精准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总结2021年工作时提到,做好房地产税试点准备工作。今年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当时,财政部、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起草房地产税试点办法(草案),按程序做好试点各项准备工作。
房地产税为典型的直接税,对居民住宅开征房地产税,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不过,2022年我国经济稳字当头,中央有关部门也释放了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的信号。房地产税试点在2022年是否落地,还有待观察。
(作者:周潇枭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