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股神背后的男人们)
前段时间,我重读了巴菲特1957-2020年致股东的信(早年是致合伙人的信),感觉收获很大,看完、反思完以后,我觉得我的投资体系更站得住脚了。
如果你想看我所有的感受和思考,在后台输入巴菲特,那些文章会推送给你。
看完、反思完以后,我有一个很感兴趣的事情浮现在脑海:
伯克希尔旗下这些公司,比如内布拉斯家具城、GEICO保险、飞安公司,他们的CEO总是被巴菲特称赞,那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遗憾的是,除了巴菲特时不时会在年报里,对其中一些人盛赞一番——但往往也只是只言片语——这些管理层似乎并不被外界熟悉。
一方面,这些公司都不是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巴菲特和他们自己,也希望他们专注于自己管理的公司,结果就是,他们很多人生活在外界的聚光灯之外。
我没想到的是,我居然找到一本书,是专门介绍这些经理人的,书名就叫《沃伦·巴菲特的CEO们》。
先不说内容,这本书的封面我就特别喜欢,带有一种特别的荣誉感。
这本书对我来说,阅读起来很容易,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些素未谋面、但久闻其名的朋友,突然间一个个在面前出现了。
整个阅读过程轻松愉悦,但也有很多之前我不了解的事情,让我眼前一亮、或者会心一笑。
如果你想了解巴菲特为什么如此强调管理层,那这本书,我认为是不可多得的材料,他可以让你走进这群“神秘”CEO们的真实世界。
(说明一下,本文标题没有性格歧视的意思,纯粹是为了标题效果,巴菲特的CEO中不乏B夫人、波仙珠宝总裁苏珊等女豪杰。)
以下加粗字为原书摘录,未加粗字是我的阅读感受。
如果巴菲特对CEO没有十足的信心,他就永远不会收购企业。
又是那个熟悉的话题:
管理层和公司,我们投资时,到底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
对于巴菲特而言,他一方面非常强调管理层,如摘录所说,如果一家公司的管理层他不喜欢,他是不会收购的。
但另一方面,我在之前分享的《巴菲特致股东信》阅读感受中提到过,巴菲特曾经白纸黑字提出来:
哪怕管理层再好,当遇到一艘“破船”时,十有八九是要翻船的。
我对这看似矛盾的两者的看法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投资是为了买到能赚取超额利润的公司,而超额利润的来源,是公司的竞争优势。
这种竞争优势的特点是:
不一定是来自于管理层,但是管理层确实有很多机会,可以加强或削弱它。
所以,对于管理层最重要的观察点,就是管理层做了什么,以及他们做的事情,会如何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这时候,管理层的能力就很关键,他能否意识到自己所做事情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他有没有能力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好,就是能力的体现。
当然,管理层要以股东利益为导向,否则他也不会持续做对股东有益的事情。
另外,对于巴菲特来说,因为他收购公司的理念是“永不卖出”(这是真的,巴菲特收购的公司,几乎不卖的,跟他对待股票的方式不同,这一点很多人没分清),所以,巴菲特的要求更加不可妥协,那就是:
公司和管理层,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因素不符合,他都不会买入。
回到我们普通人身上,我们不可能像巴菲特那样,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和评估一家企业的管理层,就算有这样的机会,大多数人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
所以,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公司的质地,而对于管理层来说,看做锦上添花的因素会更好。
对我自己来说,我总结了一套分析企业管理层的框架,后台回复管理层就有。
1975-1976年的那段日子改变了我的一生,在短短的两三年内,我就变成了一个老人,我似乎没有经历过中年。
在那些年里,我必须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改变我的不是工作时间长,甚至不是我服务了15年的企业明天是否还在带给我的不可名状的压力。
让我迅速变老的是,我必须直视着员工的眼睛,他们都是我熟悉的人,在这家公司工作了20年、30年,但你不得不对他们说:
“对不起,我知道你对公司很忠诚,工作也努力,从没有犯过错,但你下周一就不用再来上班了”。
摘录这一段,是巴菲特最喜欢的GEICO保险的负责人Tony Nicely接受本书作者采访时说的,我想文化的不同,并不会阻碍我们对这段话产生共情。
那几年中,他一夜白头,直接跳过中年进入了老年,让他痛苦的是告诉他熟悉的人:你丢掉了自己的饭碗。
这样的CEO,就是巴菲特要的忠诚的、有血有肉的CEO,把公司交给这样的人,让人觉得很放心。
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个很有能力的CEO,他接下来做的事情,堪称拓宽企业护城河的典范。
他首先把GEICO的非直销业务卖出去,同时把公司并不擅长的一系列保险产品给终止掉或出售,接下来,他大范围投放广告,宣传自己的直销车险业务。
靠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GEICO再次实现业务聚焦,更关键的是,过往这家公司的优势——直销带来的低成本车险——重新焕发光彩。
一份比其他保险公司便宜的车险,加上热情友好的服务,让GEICO从此实现了腾飞。
GEICO的案例,我在之前文章中就说过,是一个典型的“拥有竞争优势的公司,暂时遇到困境”的案例,这时候,一个有能力、有原则的CEO,就是促成公司重焕光彩的利器。
盖可保险投资组合中的股票,体现了辛普森和他老板之间的另一大区别:他们用不同的股票阵容击败了市场,这进一步证明了巴菲特所说的来自格雷厄姆和多德“小镇”可以培养出超级投资者这一观点。
这位辛普森,是前面提到的GEICO公司负责投资的CEO,上一段的Nicely是负责运营的。
这里的“小镇”,指的是巴菲特的一次演讲中提到,遵守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和多德设立的一些规则的投资者,可以看做来自同一个“小镇”。
摘录这一段,是因为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以下问题:
是不是价值投资者买的股票都是一样的?
事实上,哪怕大家都认为自己是价值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却可能是不同的。
比如,你们看我和终身黑白老师,他的平安、瀚蓝环境、分众,这些我是没有的,我的泸州老窖、双汇、招行,他也是没有的。
截止目前为止,我们的投资收益,应该都算是不错的,这就是现实版的“不同的股票”。
但是,一定有一些是我们一样的东西,比如对市场的敬畏、对自己并非无所不能的认知、耐心的等待等等。
所以,在投资里面,重点不是别人的持股跟你一样不一样,也不是你的价格是否比他便宜10%。
重点在于,你是否真的知道你在做什么、你买的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他的未来可能是怎样的。
尽管让家人感到尴尬、让客户感到困惑,但她在街对面的所作所为让公司变得更强大了。
通过他们祖孙间的争斗,B夫人的孙子们证明他们有能力管理家族企业,内布拉斯家具城证明了它极强的竞争优势,即使与其创始人创立的新企业竞争也是如此,B夫人发现自己是可替代的,没有她,企业仍会继续发展。
这一段,讲的是巴菲特津津乐道的内布拉斯家具城、她的创始人B夫人、以及B夫人的孙子的故事。
B夫人小学都没毕业,一无所有地偷渡到美国,靠着自己的双手,把内布拉斯家具城做到当地第一名。
更神奇的是,在她96岁的时候,因为和自己的孙子在管理企业上理念不合,她一气之下从公司离职,并在公司对面又开了一家店,和内布拉斯家具城竞争。
这还没完,2年以后,她已经把这家新企业经营到全国前几名,后来双方和好,她把店卖给内布拉斯家具城,回去工作到104岁去世为止,你没看错,104岁。
摘录这一段,是因为我突然意识到,真正优秀的企业,是哪怕原来的经营者离开、甚至与之竞争,依然能够发展良好的企业,换句话说,是那种不太需要“英雄般CEO”的企业。
既然B夫人新创一家企业与之竞争,内布拉斯家具城依然可以屹立不倒、而且越来越好,说明这家公司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
我们要找的就是这样的企业,哪怕原有管理者另起炉灶,公司也不怕竞争的企业,其实你仔细想想,但凡是有真正的竞争优势的企业,都不怕这样的竞争。
鲁尼请高盛为布朗鞋业编制报表,并开始寻找潜在买家,后来他给巴菲特打了电话,巴菲特说:“听起来很有趣,不要给我发从高盛那里得到的任何资料,给我过去几年的报表就好。”
所以,鲁尼给巴菲特寄去了这几年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不久之后,巴菲特打电话来问:“你打算卖多少钱?”
这段看起来很普通的话,其实反映了巴菲特是如何选公司的,他只需要几份财务报表,就能做出一家公司是否值得买入的决定。
你会注意到,这里面甚至没有管理层讨论等内容,对于巴菲特这样的投资老手来说,报表就足够了。
你们可能也发现,我在分析一家公司的时候,不会先去看年报前面的内容。
通常,我选择从资产负债表开始,到利润表结束,在3张报表看完的时候,基本对这家公司的生意特点,就有了自己的认知,摘录这段话,就是我这样做的原因。
最后,再跟读者们强调一遍:这本书我的阅读感受写得不多,但不代表这本书干货不多,只是因为很多东西我已经很熟悉了。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我都建议买这本书回去看,我觉得,你们大概率会从中有所收获的。
开卷有益,祝各位阅读愉快!
@今日话题 $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上证指数(SH000001)$ $恒生指数(HKH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