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正确态度—《理性乐观派》阅读感受)
前段时间我预告过,最新一家公司的分析文章在准备了,可能有不少读者在等。
这几天我又看了一些材料,本来想修改一些内容,后来突然想到,如果我把这家公司所有的分析,都准备地差不多了,效果会更好,这样内容会更完善。
但不会太久的,你们耐心等我一下下。
这世上除了我的父母,我最敬佩的就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了。
可惜,我爸妈不怎么推荐书给我,但后面两位不一样,他们本身就有海量的阅读,而且还会推荐他们认为好的书给大众。
我不记得是在哪里,查理·芒格给出过一系列他推荐的书籍,我在网上找了所有能找到的(有些没有中文版),一本一本在看。
其中,就有今天的主角——在前面文章中,我也有提到过——《理性乐观派》,在开始之前,有一些背景简单介绍:
我2013年开始投资,前面的3年——差不多2013-2015年——我用了大量时间精力,看了大量投资的书籍,以形成、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
从2016到2019年这4年间,其实我没怎么看投资相关的书籍,因为对于我的体系而言,其实不需要找到多少好公司,也并没有多少需要不断修改的地方。
那4年,是我的阅读美好时光,4年间,我以平均每周1本的速度,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无论去哪,手里总是有一本书。
美好的关键不在于看书,关键在于,那4年,我没看几本投资相关的书籍,而是什么都看。
那时,我最喜欢看的是历史,还有科学、人文,从哲学到人类历史,从经济到量子物理,从管理到古典音乐,啥都看。
时光到了2020年,机缘巧合我被一些平台邀请,做一些投资分享。
没想到,居然有很多人愿意听我分享,为了给读者和听众提供充足的投资相关内容,我开始重新大量阅读投资书籍。
除了阅读投资书籍,我也开始大量地分析公司,然后也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整理成文,留给我自己的“兴趣阅读”的时间,不免少了很多。
这一本《理性乐观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完的,对我来说,这种“投资弱相关”的阅读,简直是一种享受。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是“投资弱相关”,但其实这本书里,蕴藏了很多对投资有益的思想,这些不是致富代码,但却是宝贵的“投资心法”。
以下加粗字为原书摘录,未加粗字是我的阅读感受。
我认为,当我们观察大脑内部的时候,可能找错了地方来解释我们这一物种实现变化的非凡能力。这种事情,并不光发生在大脑内部,更是发生在大脑和大脑之间,这是一种集体性现象。……我认为答案是:在人类历史的某个时刻,思想观念开始接触、交配、互相结合。
作者一开篇,就提出了个很有深度的问题:
为什么是人类,最后成为地球的霸主呢?这个一开始如此不起眼的物种,是靠什么“逆袭”的呢?
以前,我们常见的解释是:
因为人类的大脑越来越发达,所以就能有语言、工具等一系列发明创造,进而引爆了一系列事件,比如农耕文明、工业革命等。
但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容量,并没有以指数级的速度上涨,我们甚至并不比黑猩猩在这方面强多少。
而作者的答案,简单点理解就是:
一个人的大脑,价值是有限的。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类大脑,相互连接起来,换句话说,当人类的思想观念开始“交配”的时候,爆炸式的提高就来了。
作者还曾经给这种现象,起过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好像也是他的一本书名《when ideas have sex》。
对此,我不知道你们的感觉是什么,但我每次早上起来,倒一杯温水,站在阳台上往外看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恍惚感:
外面的一切——道路、建筑、汽车、衣服——居然没有一个,是我能自己造得出来的,甚至连我手里这个杯子,我自己都做不出来。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用自己的工作和努力,去换取这些东西,这就是交换和分工带来的魔术一般的体验。
我的个人天赋,恐怕难与亚当·斯密比肩,但我相较于他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我可以读他的书,打从斯密的书问世,他的见解就在跟其他人的见解进行交配。
我的感受是: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有人能教我们如何致富,或者说,我们害怕别人做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从而获得了更多财富、更高的地位。
为此,我们做了无数无用的社交,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
这世界上有太多无比厉害的人们,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资源,而且,几乎是触手可及。
原因在于:他们写的书籍,就是最好的资源。
无数厉害的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写出来,而通常一个人思想的精华,就只需要一本30-80元的书。
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比书籍更划算的投资吗?
具体到我们做投资,想要凭空捏造出来一套自己的理论,我认为是天方夜谭。
有那么多大师的思想放在书里,为什么我们不能去理解他们,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出自己的投资体系来呢?
哪怕葡萄牙进口的商品,在本国可以用少于英国的劳动量生产出来,这种交换仍然可以进行。
摘录这一段,是作者引用的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核心意思就是:
你做什么事情最经济,不取决于你在某件事情上的绝对水平,而是取决于你自己做不同事情的相对水平。
就像摘录中所说,两个国家A和B,有两种可生产的商品甲和乙,哪怕A生产甲和乙的效率都比B高,A也可以通过聚焦在自己更擅长的某个商品上,把另一个让给B,这样两个国家都会收获更多。
拿我们自己来说,这个摘录的白话意义就是:
把你自己的时间,聚焦在你最能创造价值的事情上。
比如,我现在抽出时间来读书、分析公司,就好过我花费一个上午去修家具。
时间分配对我是这样,对各位读者也是一样,所以各位不妨想想,你们最能创造价值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尽量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用在这些事情上面。
人均收入超出一定限度之后(理查德的数据是每年15000美元),金钱似乎就买不到主观幸福了……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平均而言,普遍而言,整体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更多的钱确实能让你更幸福。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钱不能买来幸福。
或者说: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不和所拥有的的钱成正比。
老实说,这个观点我判断不了。
一方面,我现在可能比10年前有钱100倍,但我的快乐,很明显不比那时候多100倍。
但如果换个角度呢:如果我现在的钱,只有10年前的数目呢?
那有一点是确定的:我肯定比现在不快乐很多。
事实上,钱不能买来快乐,外在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带来快乐,快乐是经过大脑加工的外部世界。
但问题是,如果外部世界(钱)本来就没多少可供大脑“加工”,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穷困潦倒,苦中作乐当然可能,但如果有钱,会不会好很多呢?
我不管,我要先有钱试一下,万一有钱真的比没钱快乐呢?哈哈~
一个世纪以后,哪怕工资比印度高四五倍,兰开夏都能够以廉价的棉布冲击印度,有些还是用往返了13000英里的印度原棉制成的。
这完全要归功于机械化工厂的生产力,这就是化石燃料创造的奇迹,不管印度的工资有多低,都没法跟蒸汽驱动的纺骡竞争。
到1900年,全世界40%的棉制品,都是曼彻斯特周围30英里以内的地方制造的。
摘录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的提升有多吓人:
兰开夏当地的工资比印度高5倍,还用万里之外运来的原料,都可以生产出比印度更便宜的商品。
这个事情明白地告诉我们:
生产力的提升,是很吓人的,我们再来看看,这种生产力的提升,会带来什么,先看商品价格:
1磅精仿棉纱的价格,从1786年的38先令,降到了1832年的3先令。
不过50年时间,棉纱的价格跌了超过90%!
这不禁让人怀疑,这种生产力的提升,真的能让企业主赚到钱吗?看看下一段摘录:
整个19世纪,实际工资的增长速度比实际产出还要快,也就是说,廉价商品的好处主要是落到了身为消费者的人们手里,而不是落在了老板们的手里。
我最近越来越觉得,靠人的体力驱动的生意,往往不是好生意。
原因在于,随着社会条件的进步,“人的体力”这种原材料,是少有的价格不断上涨的原材料,更要命的是:
这种“原材料”价格上涨了,生产力却基本是原地踏步的。
这就是摘录中展示的情况,也是我国很多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的情况:
辛辛苦苦干一年,钱都给员工发工资了。
从上面这长长几段摘录组成的案例里,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
无差异化的商品,是很难赚钱的,尤其是在“人的体力”是重要原料的情况下,我们投资,要注意避开这样的企业。
石油一直是20世纪的重大焦虑之因。
1914年,美国矿务局预测,本国石油只能维持10年。1939年,内政部说,美国石油能持续13年。12年之后,他又说,石油还能再持续13年。70年代,卡特总统宣布:“下一个10年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把全世界所有探明的石油都用完。”
1970年,全世界的石油储量是5500亿桶,而在1970-1990年,全世界用掉了6000亿桶。
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大人们各种各样的说法,很是吓人:
“水资源很快就会用完,你看我们最近就经常停水。”
“环境已经被污染得不行了,不知道人类还能存活多久。”
还有摘录中所说的石油,也是一样的。
这段摘录中,蕴藏着这本书的灵魂观念:
我们的人类世界,会因为人类的理性、努力、以及最重要的——思想的交配——而继续繁荣。
这一点在过去被怀疑过、现在仍然在被怀疑、将来我们依然会听到“世界即将毁灭、我们已经在堕落”之类的话,说这些话的人们会旁征博引、数据详实、信誓旦旦。
但哪怕我们放下所有辩解的文字,都可以想想这个问题:
好吧,就算你说的都是真的,世界终将毁灭。
既然如此,除了乐观向上、积极应对以外,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原理,我们明明看到身后除了进步别无他物,却仍以为眼前只有堕落,再没有别的呢?
这话我挺有感触的。
我们总有一种幻觉,觉得过去很美好,现在很糟糕,未来很迷茫,但事实是:
这个世界,还有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的。
拿我自己来举例。
我觉得小时候很无忧无虑,读书时简单痛快,刚毕业时充满斗志,甚至连去年,账户收益率都让人满意。
而当下的一切,似乎都显得不够完美,跟过去比起来,总感觉少了那么一点意思。
但是,每次季度盘点家庭资产时,我都会对着数字愣一会儿——这是我脑海中的那个糟糕世界吗?为什么大多数时候,数字都在变多呢?
后来我理解了,人都是这样的,我们的大脑,被设计的模式就是:
过滤过去的不开心,只留下比较开心的感觉,否则的话,我们如果脑海中全是痛苦,我们都会疯掉的。
所以呀,过去很温暖,现在不见得差,未来值得期待,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状态。
据我的观察,众人怀有希望时他却心怀绝望的,会给一大群人赞美成贤者。众人绝望时他却心怀希望的,反倒享受不了这个待遇。
过去这两年,我自己充分感受了摘录这段话。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引用希腊诗人贺拉斯的一句,作为书籍的开始。
看到摘录这段话时,我自然地想到了这句诗,那就以这一句,结束这篇文章吧:
现在已然腐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黯然失色。
人生是这样,股市也是这样,于无边黑暗中保留那一点倔强的心火,虽然当下无人会看好,但却可能有一天,抬头看到满天的光芒。
@今日话题 $上证指数(SH000001)$ $恒生指数(HKHSI)$ $标普500指数(.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