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2年春节家乡见闻)
#2022春节调研见闻# #雪球调研团# #偷偷写下想对父母说的话#
教主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除了大学期间在外省学习之外,其余时间多是在本地,包括现在工作了也是一样。历史上很多投资大师都会发觉身边事物的变化,敏感地寻找到投资机会。春节前A股调整幅度较大,今天教主和大家一起聊点轻松的话题,看看乡亲们那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投资机会。
一、生育。
人口出生率是最近热议的一个话题,本世纪前18年里,我国人口的净增长都是在500万以上,但2019-2021三年里,我国人口净增长分别为467万、204万和48万,按照这个趋势推算,今年我国将出现人口“负增长”。教主经常听人说,生二胎/三胎主要是收入不够,养不起。教主的娃本月刚出生,感觉除了支出增加之外,生孩子过程过于艰辛,对妻子身体,事业两方面都造成影响,这些苦可能是90后一代不愿意面对的。
现在本地孩子多是奶奶、姥姥等长辈带。当下晚婚现象普遍,很多人生到第二胎的时候,家中老人都要70岁以上了,精力不再充沛,想要帮助带娃也是力有未逮。光靠“鼓励”,没有现金补贴、税收等方面的调节,难破人口出生率的怪圈。
相对于南方的婚恋观,沈阳在结婚这件事上男女平等程度更高,即婚礼支出未必需要男方大包大揽,女方家里同样会出钱出力。沈阳不同于全国主要地区男多女少的现状,教主这是女多男少!
二、教育。
教育是去年政策变动非常大的行业,双减之下原本火热的补习机构纷纷退出K9业务,身边朋友的教培企业也打消了上市的计划。但实际上,沈阳线下的“兴趣班”依然火爆。很多商场都会专门腾出一层到两层作为孩子们的“专属空间”。
不知道其他乡亲们那里怎么样,我这边的孩子们依然很“卷”。
家长们恨不得让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所谓技多不压身。与南方的朋友交流过,整体感觉他们孩子没有这么累。
1月份是孩子兴趣“考级”的高峰期,几乎孩子去考就都能通过,走形式大于能力测评。孩子觉得累,将来也未必有用。现在家长得到了心里安慰,培训方也赚到了钱。
个人认为,孩子的“兴趣”没必要太多。如果能有一两门学精,学以致用是最好的,其余也要注重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以及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医疗。
即使是疫情期间,医院永远都是“门庭若市”的。线上+线下挂号的患者让医生每天的工作量非常饱和。本地几家民营医院,5-6年前还门可罗雀,现在可谓人声鼎沸。仪器最新,服务态度更好,陪诊人员也有自己消遣的区域,同时收费也不贵,任职医生很多都是本地三甲医院退下来的,也不缺口碑。
新冠疫情催化三甲医院打磨线上挂号、问诊系统(本地医院自有平台多是和$东软集团(SH600718)$ 联合打造的),不过自有系统确实存在挂号延迟、卡顿的情况,体验感不如一些互联网诊疗平台。
集采后医院药价下降了,但是一些常用药物经常有“无货”的现象(比如冬天需求量大的病毒性感冒药物)。如果去到医院的话会被“发热门诊”强行留下,$京东健康(06618)$ 等互联网渠道确实解决了大问题。其他的还有抗肿瘤药物,一些纳入国谈的药物有“赠药政策”,在纳入国谈后,药价看起来降幅较大,但只要公司在“赠药政策”上略做调整,患者的负担和国谈之前差别不大!但整体看,患者的负担确实有所下降。
四、养老。
老龄化水平确实提升的很快,教主的同学们不是在国外就是在一线城市,他们的家长多留在沈阳,北方老龄化率本身就更高,养老是个难题。本地计划于2023年起逐步实施依托于社区+上门服务的养老模式,如方案成功落地将是一笔庞大的财政投入,需要的人力也会非常多。
一些机关单位的老龄化程度较高,未来5年内机关单位将迎来一批集中退休的高峰期。
五、地产。
听说在去年下半年的调控中,沈阳房产均价降幅居全国前列,实际上沈阳还是省内少数人口净增长的城市。个人在长白的一套房子,2020年到2021年一季度,均价还能在24000-25000之间,现在直降到20000元/平。沈阳本地人的话户均有2-3套房子的不在少数。
我小时候住主城区有很多老旧住宅,去年这些房价的波动幅度比较大,成交价和挂牌价差距明显。目前很多弃管小区都增设了物业,但是加装电梯因为费用难以达成一致,始终没有大规模铺开。
六、消费。
年轻人的新消费模式不只有游戏、直播购物,还有像海伦司这样年轻人线下社交的新场景。本地有网红经济+小酒馆模式的酒吧,成为年轻人夜经济的新动力。
尽管大家觉得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比较大,但实际上高档奢侈品店,网红餐厅依然需要排队。
超市在满减、送货上门之余,通过会员停车免费、“折扣仓”等形式吸引客户到店。另外也会和一些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一些“到家”服务,是“宅经济”的另一种体现。大家习惯了网购的方式,其实对于一些品类来说,线下产品会比线上便宜。
七、就业。
沈阳年轻人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去“办公室白领”这样的岗位,一些看起来不太体面的工作(比如工厂或者工地),他们相对抵触,哪怕这些工作的收入要比“白领”高出许多。
如果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大家的第一反应会是考公,第二是考研,很多人喜欢网上自学,但学习的效率显然不如线下。
八、行业观察。
走到线下会发现更多的银行开始重视零售业务,$招商银行(SH600036)$ 持续性较强,另外一些银行“浅尝辄止”不够彻底,建行出乎意料的在很多场景都有渗透。恒大事件时,曾有人怀疑存款放在本地的盛京银行会取不出来,也是担忧过度了。
电话推销方面,保险销售的电话几乎没有了,但是售楼电话明显增加了···令人比较反感的是电信运营商的电话,说多少钱升级提速,只要态度不是坚决否定,电话另一端的接线员都会给办理这个业务。而取消业务却需要到线下营业部,非常麻烦。
其余行业中饭店投资门槛最低,也最容易换老板;
各快递公司代收点进入“竞赛”模式;
宠物店出乎意料地赚钱,像最近过年“托管服务”也明显增加。但和母婴一样,几乎没有全国连锁的龙头公司出现,后面布局的公司可能会有增加;
商场门市空置率增加,一些家装建材类公司有换到租金更便宜门市的趋势。
九、投资。
个人非常羡慕像@八音666 他们月湖汇线下交流的氛围,奈何沈阳这边投资氛围没那么浓,能相互学习的人选太少。在这里教主还是梳理出来身边股民的一些投资弱点,帮大家规避一下投资中的错误习惯:
(一)听消息炒股的人居多。买的时候信心满满,买入持有没几天就怀疑人生;
(二)不肯放弃每一个交易日赚钱的机会,过于盲目地冲动交易;
(三)经常操作10万级别的资金就认为能控制百万的资金量,炒股并非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同资金量波动带来的压迫感不同;
(四)只要下跌就认为是均摊成本的机会,而不去寻找一些“关键点”;
(五)时刻满仓、带杠杆;
(六)相信机构的“满仓轮动说”,结果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技术变形成为了追涨杀跌;
(七)坚信技术面投资却忽略了牛熊风险偏好的不同,短线热点持续时间各异;
(八)对基本面分析没自信,持仓了很多只公司,号称“分散风险”。实际上不利于超额收益的积累,也不如直接去买指数基金;
(九)用短线的逻辑说服自己长期持有妖股,以及对价值型公司过于“急切”的期待;
(十)更愿意以“情怀”买入自己曾经赚过钱的公司,尽管“时”、“势”均以改变。
如果继续列举,恐怕百条都不在话下。雪球乡亲们的水平确实比教主线下接触的人强很多,有一些粉丝不多的乡亲们分析起内容来也同样出彩!
沈阳居民此前投资最多的还是“楼市”,但连环政策开始让大家相信地产不是未来理想的投资选择了。只不过因为A股的大幅波动,他们同样也不信任股市能带来巨大收益。
后续如果有乡亲有问题的可以给教主私信,我也将一如既往地尽自己所能为大家答疑解惑!牛年已所余不多,教主预祝大家虎年投资顺利,家庭幸福~
@今日话题 @雪球调研团 @雪球视频 @红红火火徐懒懒 @IT李工 @华夏科创50ETF @浦银MSCI @六亿居士 @雪球创作者中心 @养老ETF @金融科技ETF_159851 @教育ETF-- @朝云集团 @恒生医疗ETF @地产ETF_159707 @食品ETF_515710 @白发魔女林夕 @两三事 @券商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