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将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标准领航行动 建立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2月17日,上海发布《上海市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在当天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副市长陈通表示,上海将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六大高端产业,形成一批先进标准,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上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在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高端产业集群、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超大城市治理、绿色发展等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标准。
为此,上海将牵头制定修订新的国际标准60项、主导制定修订新的国家标准800项,新增培育“上海标准”50项,承担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30项。同时,上海还将制定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区域协同标准30项,新增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专家200名,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高地。
研制和实施先导产业标准化发展路线图
《行动计划》指出,上海将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布局,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计算科学、变革性材料、空间科学等领域加强标准化前沿研究。在光子芯片与器件、基因与细胞技术、新型海洋经济、氢能与储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应用前景广阔的技术领域,探索以标准化手段助推先导性、颠覆性技术快速迭代。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重点领域,研制一批技术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标准,补齐产业链断点。
其中,在三大先导产业方面,上海将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标准领航行动,加快研制和实施先导产业标准化发展路线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标准链融通提升。建立覆盖芯片设计、特色工艺制造、新型存储、第三代半导体、封装测试以及装备、材料等环节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聚焦生物制品、创新化学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以及生物技术服务等领域,加强相关标准研制,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基础软硬件、智能产品、行业应用和安全伦理等领域标准研制,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规范化发展。
据悉,上海近两年培育评定“上海标准”21项,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金融、先进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
支持争取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分支机构落户
《行动计划》还指出,上海将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行动,健全标准国际化工作机制,积极参与新兴技术、城市治理等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支持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工作及技术领导职务、承担国际标准化活动。用好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制度叠加优势,探索培育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支持争取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分支机构落户。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表示,目前看上海牵头制修订的国际标准中已经有70%由企业主导,在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奖项目中也有近70%是由企业牵头的。下一步要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标准评价纳入企业创新活力的“硬指标”,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更多技术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标准向国家和国际标准转化,及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
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15项,主导制定国家标准4039项,发布实施地方标准996项。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项目奖11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