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美股史诗级崩盘要来了?科技股遭抛售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李曦子 2022-02-21 19:41: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美股史诗级崩盘要来了?科技股遭抛售)

近期,美联储结束宽松以及乌克兰危机局势加剧了市场担忧。有分析师警告,今年美股将出现自上世纪90年代末网络泡沫崩盘以来更大规模的暴跌。

上周,国际市场受地缘政治影响大幅波动,美股连续第二周回落,其中,道指周跌幅为1.9%,标普500指数为1.6%,纳指为1.8%。

科技股遭抛售

美国银行根据2月4日至10日进行的月度基金经理调查显示,在市场准备迎接美联储大幅收紧货币政策之际,基金经理们对科技股的看跌程度创下了近16年以来之最。

这项调查共计有314位管理着总计1万亿美元资产的基金经理参与。调查显示,对科技板块的减持规模达到了2006年8月以来最大。此外,有30%的受访者预计2022年将出现美股熊市,流动性状况也恶化到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接受调查的基金经理“看多”银行、现金、大宗商品和欧元区股票,而对债券和科技股则避之不及。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美国科技股出现了大量抛售。科技股占较大比重的纳斯达克指数自去年11月19日触及纪录高位以来已下跌超15%。美国总统拜登于2021年1月20日上任时纳指开盘报13342点,相对上周五收报13548点,升幅仅1.54%。拜登上任不足13个月已令美科技股的涨幅蒸发,市场分析认为,本周科技股继续下跌风险较高。

近日,美国大型投资机构公布四季度持仓报告,金融大鳄索罗斯买入了71万份纳指100ETF看跌期权,做空金额达到2.82亿美元,押注今年纳斯达克大跌的行情。同时,索罗斯还抛售了不少大型科技股。其中,减持亚马逊19%的持仓,减持谷歌38%的持仓。桥水也大幅减持了亚马逊、奈飞等科技股。今年以来,谷歌、亚马逊都跌超10%,奈飞跌超30%,脸书跌近40%,苹果跌超8%。

更大规模暴跌来临

总部位于波士顿的投资管理公司GMO的英国联合创始人杰里米·格兰瑟姆(Jeremy Grantham)认为,美国正处于可与互联网时代、1929年华尔街崩盘和2006年房地产市场疯狂相媲美的“超级泡沫”中。标普500指数将在这个泡沫破灭后崩盘近50%。

现年80多岁的格兰瑟姆曾预测三大市场泡沫并成功避险,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以及2008年的次贷危机金融泡沫。

Ned Davis Research首席美国策略师Ed Clissold去年底预测美股会出现两位数的跌幅,“等市场适应美联储撤出宽松政策、盈利放缓和联邦刺激措施大幅减少的现实,未来几个月美股可能会开启更多下行空间”。

美国银行的策略师Nikolaos Panigirtzoglou也警告称,随着即将到来的美联储加息周期刺激市场波动,股市难逃资金外流的命运,就像2018年一样。

当时,经通胀调整的利率上升,投资者在第一季度初始向股市注入了近2200亿美元,使股市延续了自2017年以来的强劲流入势头。但在标普500指数从2月份的峰值下跌10%之后,2018年剩下的时间里,资金流入量就开始减少,每季度仅有600亿美元流入。2019年初,在标普500指数暴跌后,股市资金流完全转为负值。

目前,市场预计美联储几乎肯定会在3月开始加息。

新兴市场受青睐

格兰瑟姆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新兴市场将产生正回报,美国股市则步履维艰,“我们已减少对美国股市的投资,将资金集中在非美国市场”。

西方资产管理新兴市场债务主管廖家粱(Chia-Liang Lian)此前在线上研讨会上表示,包括中国债券在内的亚洲本地债券已成全球投资者的核心配置。就估值而言,亚洲本地债券有助提高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其波动却低于拉丁美洲和其他新兴市场等同类资产。在通胀温和的背景下,亚洲本币债券如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2.79%)、印度尼西亚(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6.50%)和印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6.68%)等,较成熟市场(如美国国债)更具吸引力。可以说,亚洲债券兼具了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两者之长。

“诚然,若参照美联储过去的紧缩政策,全球流动性收紧可能会抑制亚洲固定收益资产价格的前景。然而当前的情形有所不同:首先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拉丁美洲、中欧和东欧央行一早便感受到通胀压力,因而于2021年3月已作出首次加息,如今正处于疫后收紧周期的中段。例如巴西央行在过去一年已加息8次,把政策利率从2.0%上调至目前的10.75%。其次,能源价格上涨将有利于商品出口国家的对外收支。最后,随着奥密克戎疫情逐渐消退,亚洲展现出不一样的政策步伐,例如中国在2022年1月下调了政策利率,此举有望提振经济增长。”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