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投资人买理财产品不能照抄快消品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段久惠 2022-02-22 01:2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投资人买理财产品不能照抄快消品)

证券时报记者 段久惠

近期,一只明星基金产品在第三方互联网基金代销平台“热销榜单”的变动引发关注,不少人质疑,如果说基民买基金不挣钱是频繁操作、追涨杀跌造成的,那么,平台方基于大数据算法推出的各类热销榜单,能否给投资人带来长期价值?甚至会不会利用从众心理带来“羊群效应”,进而加剧基民的追涨杀跌?

其实不仅仅是第三方平台,银行、券商App也有理财产品排行榜,这某种程度上是各家机构结合后台数据,基于逻辑、规则、算法的前端呈现。一些平台的热销榜单,就是实时筛选出购买量大、人气高的产品,作为存量客户面临海量基金产品“货架”挑选时的一个参考维度。从这个角度看,它的部分设置初衷是作为一个用户体验产品工具。但不妨思考一下,即使没有基于大数据的线上榜单,在传统的网点代销过程中,难道就不存在具有销售导向的排名吗?

银行理财子公司规模大了之后,都会对现金管理类、固收、固收+、权益、衍生品等各类产品全面布局,但在渠道端,往往出现债市大涨,固收类产品净值表现较好,固收类理财产品就大卖;而如果股票市场表现好,渠道网点就热销权益基金,权益基金规模由此大涨。在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大部分时候都是追涨杀跌”的情况。

回到App平台的热销榜单上来,它的出现正是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金融营销模式的进阶。一个榜单,可以方便用户观察市场短期行情波动、产品及管理人在平台用户的口碑等,但如果销售导向因素被格外放大,将给理财用户带来多大的影响?

投资者教育工作固然任重道远,投资人买理财产品还是得结合风险收益偏好等多方考虑,要认识到金融行业不同于快消品领域,不是哪个产品热销买来就好用,要为自己的投资行为把关负责;更不应逃避的是,相比普通理财用户,机构的专业性、信息差优势仍然明显,更不能忽视适当性管理。

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途径仅有母行渠道销售及他行代销,互联网平台等第三方渠道仍未开放。随着理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能够触达更为庞大投资理财客群的互联网渠道不断扩大,渠道端如何平衡好销售导向冲动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更应受到重视。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