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财政部:2022年将研究出台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续政策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贺觉渊 2022-02-24 20:5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财政部:2022年将研究出台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续政策)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2月24日,财政部发布《2021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提出,2022年财政部将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同时,落实落细已经出台的各项减税、缓税和降费政策,在做好政策效果评估的基础上,研究出台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续政策。

《报告》指出,2021年,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要求。一方面,从支出规模和政策力度着眼,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合理确定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抓实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另一方面,从优化结构和加强管理着眼,着力在及时、精准、有效上下功夫,建立实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其中,《报告》指出,在2021年,财政部研究建立了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优化分配流程,强化资金监管,超2.8万亿元资金精准高效惠企利民。据统计,直接用于就业方面的资金支出超510亿元;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的资金支出超1.92万亿元,约占总支出的72%;相关直接惠企支出累计超过6000亿元,惠及各类市场主体达166万余家,合计超过200万家次;安排1亿元以上项目近3000个,规模超过1.3万亿元,保障农田水利、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大项目有序开展,有效促投资、补短板。

《报告》还指出,在2021年,政府债务管理不断加强,债务风险化解工作扎实推进。财政部坚持开好“前门”、严堵“后门”,依法健全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初步建立起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体系,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对于2022年财政工作,《报告》提出,财政部将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坚持以阶段性政策为主,与制度性措施相结合,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需要,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同时,落实落细已经出台的各项减税、缓税和降费政策,在做好政策效果评估的基础上,研究出台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续政策。

二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提高支出精准度。财政赤字保持在合理水平,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大力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重大战略、现代农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分配方案备案审核,健全直达资金监控体系,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安全使用。

三是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按照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原则,确定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优化债券使用方向,不撒“胡椒面”,重点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做深做细项目储备,合理加快使用进度,确保债券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对投资的拉动作用。

四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着力强化财力薄弱地区的资金保障。推动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财力下沉力度,确保兜住“三保”底线。加快缩小区域间人均支出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节俭办一切事业。继续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强对过紧日子落实情况的评估,严把支出关口。中央财政带头,地方财政也要从严从紧,把更多的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六是严肃财经纪律,整饬财经秩序。对财经纪律始终保持敬畏,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一切按照制度和规矩办事,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切实加强财政管理,规范收支行为,严控楼堂馆所建设,严禁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对国家统一的财税政策,不折不扣执行到位,确保政令畅通、落地见效。对任何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都要敢抓敢管,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