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点买入的基金,什么时候能回本?)
作者:王怡洁
今年开年以来,市场快速下跌,一些去年热门的赛道板块接连受到重创。从新基金的发行量来看,今年1月的发行量已降至“冰点”。
从Wind的数据可知,全市场185只公募基金合计发行份额929.46亿元,和去年12月的1877.82亿元相比,直接腰斩。
这样的市场行情使得不少基金投资者,都陷入悲观的情绪中。然而,面对这样的行情,最难受的恐怕是在去年高点买入基金的投资者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无法忍受的并不是下跌,而是跌跌不休后看不到希望……
那么,高点买入的基金什么时候会回本呢?
尽管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每次都会有惊人相似的规律。回顾历史上的A股几次大跌,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为例,自2006年初至今,该指数经历了4次重大的回调,如下:
第一次调整:2008年1月14日-2008年11月4日;
下跌197日,跌幅56.40%,1528日后回本。
第二次调整:2010年11月10日-2012年12月3日;
下跌505日,跌幅32.29%,479日后回本。
第三次调整:2015年6月12日-2015年9月15日;
下跌65日,跌幅42.70%,1152日后回本。
第四次调整:2017年11月13日-2019年1月3日;
下跌280日,跌幅27.78%,167日后回本。
数据来源:东财choice
虽然过去历史上每段大跌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是,如果我们从更长的周期来看,可以发现,每次调整总会回本,后面又会创出新高,从长期来看,机会仍然大于风险。
数据来源:东财choice
那么,如果基金买在高点了,面对净值的不断下跌,我们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接受变化和不确定性,破除线性思维,是一个投资者成熟的开始。
很多投资者在买基金的时候,就认为马上就会赚钱的,其实这就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在净值出现下跌与他的预期相背离的时候,恐慌情绪就会主导他的大脑。或许,刚开始的下跌还会假装“躺平“,等到下跌到看不到希望之后,就只能止损离场了。
实际上,没有良好的投资纪律和完整的投资体系,仅靠克制自己的人性,很难熬过那些艰难的时刻。然而,恰恰是那些艰难的时刻,是市场的底部,决定了投资的收益。
面对净值不断地下跌,定投或许是普通基民应对这个局面的较优选择。
首先,定投是一个不需要“择时”的买入策略,普通基民不需要纠结买入时点,比起精准的买入时点,判断“模糊的正确“是胜率更高的策略。
其次,相比于上涨行情,下跌的左侧行情更适合使用定投策略。即使我们当初买入在了高点,通过下跌过程中的不断买入,使得成本不断降低。通过定投分摊下跌的风险,低位收集便宜筹码,拉低平均成本,能够更快地回本。
值得注意的是,定投策略除了适合于左侧下跌行情外,投资者应该对于定投的时间和空间也要有一定的规划。对于左侧定投,一般需要把时间拉长到1-2年。如果在基金下跌初期的头几个月就把子弹打光,恐怕就容易出现在半山腰站岗的尴尬局面了。
其次,定投的资金量也是决定我们日后收益的关键因素。首先,如果我们计划要开启定投,对于现金流要有一个充分规划,避免市场出现难得机会时没有资金的尴尬局面。我们可以将资产分为若干份,按照时间或者下跌空间来依次买入。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大概率确定投资的基金处于下跌或者震荡下跌行情时,可以简单把资产分为15-20份,在未来的1-2年内,当基金每下跌3%-5%进行定投。当然,例子中的数字可以根据我们所投资的基金品种、自己的风格偏好、投资期限等进行调整的。
除此之外,对于普通基民而言,定投策略更重要的作用是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事实上,定投策略是一个“春耕秋收”的策略,在一年开始时播下种子,在结束时收获粮食,帮助我们顺利过冬。在基金下跌的时候,我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入基金,摊低成本;当基金上涨的时候,我们之前的定投的收益更多。
这样可以使得我们不至于在大涨的时候过于狂热,也不至于在大跌的时候过于悲观,以至于情绪被市场波动所掌控。
这也是定投适合大部分普通投资者的原因,不是因为它能获得最高的收益,而是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市场波动对投资者情绪的拉扯。
回看上面那张图,可以发现,过去16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上涨接近10倍。财富是一个慢慢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作为基金投资者,我们要坚定自己的选择,信任投资的方法和逻辑,然后还需沉得住气、耐得住性子,定投靠的是绵绵不倦的坚持。均值回归是投资中最古老的定律。但前提是,我们需要坚持到那个时候,世界终将属于那些坚持得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