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两会前瞻】2022年GDP预期或为5.5%左右 北大光华刘俏:五个领域寻找新动能转换

来源:中国网财经 作者:畅帅帅 2022-03-01 06:4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两会前瞻】2022年GDP预期或为5.5%左右 北大光华刘俏:五个领域寻找新动能转换)

国是连“家事”,民生连民心。疫情尚未平息,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之下,我国宏观经济怎么稳?碳中和碳达峰如何推进?房地产政策有哪些变与不变?乡村振兴有哪些新面貌?数字经济有哪些新趋势?

中国网财经采访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前瞻2022年“两会”热点。

中国网财经3月1日讯(记者 畅帅帅)“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今年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中央经济工作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那么,在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哪?如何实现稳中求进?GDP增速目标会定在多少?政策发力如何适当靠前?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权威解读。

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需要数量巨大的投融资

中央已经连续第11年将“稳中求进”设定为全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稳中求进”的动能从何而来?

刘俏认为,稳增长是今年经济政策制定的核心目标。着眼更长时间维度,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深刻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体系,果断投资有助于形成国家长期核心竞争力的节点领域和节点产业。

刘俏表示,改革开放进入第四个十年,中国已大致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为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需要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需要数量巨大的、对基础核心行业的投融资。

在刘俏看来,目前主要围绕五个领域来寻找新动能的转换:“再工业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再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大国工业、碳中和,以及更彻底的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以碳中和领域为例,根据2016年正式实施的《巴黎协定》减排任务测算,2021年至2050年,全球用于碳减排的总投资规模至少须约达131万亿美元,已经提出“3060”目标的中国,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需要的投资规模或将达到255万亿元人民币。

刘俏强调,经济增长动能和增长模式剧烈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在新旧动能转换期间特别需要投资。

2022年GDP增速或在5%~5.5%之间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迈上110万亿元的新台阶。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去年末以来,政策重心明显转向稳增长,护航经济平稳开局。

“需要维持适当水平的GDP增速”已成为业内共识。刘俏预计今年GDP增速目标或将在5%~5.5%之间。“5%还是5.5%”取决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考虑。

“5%左右的增速水平恐无法实现我国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刘俏分析,2021年全年经济增速为8.1%,如果2022年全年仅有5%的增速,意味着经济增速出现大幅波动,不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也不利于经济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其次,我国2022年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和民生保障压力,需要维持理想的经济增长。

2022年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将进一步复苏。刘俏表示,为了在全球竞争尤其是中美竞争中保持优势,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也需要维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由此,刘俏认为,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需要保持在5.5%左右或者更高的水平。

如何用好财政政策,激活经济发展活力?刘俏认为,宏观政策锚定我国的整体价值(CV)而非GDP,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积极实施提供更为开阔的空间,这在目前经济结构剧烈转变、新旧动能交替的大背景下极为重要。

“我国宏观政策目标体系不应局限于当期的GDP或是当前GDP增速,应该转向几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新动能的出现,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有利于1.5亿个大中小微和个体工商户保持活力。长远讲,有利于国家整体价值的提升,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刘俏强调。

对于政策措施,刘俏建议采用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来看,可以考虑以国债置换地方政府债务,释放地方政府投融资活力。同时规范投资,强化市场化资源配置,新增资金投入关键领域和节点行业,包括“双碳”目标、中小企业扶持、共同富裕、新基建(5G/6G、地空天通信网络)、生育福利、基础研发、美丽乡村、人力资本投资、新型城市化和公共服务体系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