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肿瘤生存率稳步提升和罕见病诊治飞速发展

来源:蓝鲸财经 作者:蓝鲸产经 屠俊 2022-03-08 19:48:4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那么,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了哪些重点?又能否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呢?

(原标题: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肿瘤生存率稳步提升和罕见病诊治飞速发展)

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那么,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了哪些重点?又能否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呢?

《报告》明确,“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确保生产供应。”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连续4次开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准入谈判,累计将250种药品通过谈判新增进入目录,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0%。2021年,新增74个药品进入目录,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年内累计为患者减负1,494.9亿元。

新纳入药品精准补齐肿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妇女儿童等用药需求,共涉及21个临床组别,特别是7种罕见病用药通过谈判纳入医保,极大减轻罕见病患者家庭负担。

2021年,全国通过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网采订单总金额9,573亿元,比2020年增加261亿元。其中,西药(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7,672亿元,中成药1,901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加151亿元和110亿元。

沙利文分析师指出,在国家组织、联盟采购的常态化格局下,2022年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多方联动,共同促进医药行业和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报告》指出,“2022年要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抓好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沙利文分析师指出,随着多项肿瘤、罕见病等创新药进入医保名录,肿瘤早筛、分子检验和病理精准检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肿瘤和罕见病诊治的信心被大大增强,罕见病病人和致力于此的机构不断被“看见”。中国将进入肿瘤生存率稳定提升和罕见病诊治飞速发展的黄金阶段。

《报告》还指出,“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规范医疗机构收费和服务,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着眼推动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加快建设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沙利文分析师分析,对于公立医院的改革,一是着力提升市县级公立医院诊疗能力。二是着力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三是着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满足可及需求,织构多层次医疗保障网。

对于防疫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将强化药品疫苗质量安全监管。”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28.3亿剂次。各地合理降低核酸检测费用,单人单检每人份价格降至不高于40元,多人混检每人份价格降至不高于10元,有效减轻群众和政府负担。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介绍,过去一年强化创新引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

沙利文分析师指出,《报告》既有方向性的指引,又有务实的抓手,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又注入了新的动力。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提高间接费用比例,扩大科研自主权。当前,中国医药创新质与量齐飞,研发管线产品数量对全球贡献占比已跃升至全球第二研发梯队,基础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政策重视,势必也会为医疗领域创新发展带来新的腾飞机遇。随着国家医保定价集采从注重价格到注重价值的升级,未来几年,注重创新驱动和产品质量、拥有全球化新产品视角的医药企业前景向好。

自2015年起,药监政策改革成为了中国制药行业迈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开端。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强调创新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提出加强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前沿攻关,这给本来就以创新为产业驱动力的医药业带来发展红利,同时增强了行业信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医药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