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年融合蝶变 三登封面的刘汉元做对了什么?)
《投资者网》孙先锋
编辑 吴悦
十年前,农业与新能源两个很难让人产生高关联的行业;十年后,硬是在这位低调的川籍企业家手里做到了融合蝶变,成为全球农业与新能源双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在农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出了“通威模式”,广泛运用于脱贫攻坚中的光伏扶贫和渔光一体光伏项目。如今在国家双碳战略的指引下,农业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边界将愈发宽广,为通威股份这家市值约两千亿的头部公司的估值重构提供了更大的可期待空间。
十年来,通威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主流财经媒体的视线,它们用媒体的视角,生动地记录通威蝶变之路上的每一个点点滴滴,精彩生动地诠释了通威股份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的商业逻辑。特别是三登《商界》杂志封面,较为全面地呈现出了一个更为详实的通威蝶变之路,并真实地传递出刘汉元商业逻辑的秘密。
作为财经界权威媒体,《商界》自创刊以来,其重磅原创栏目——封面人物采访了王健林、张朝阳、马化腾、罗永浩、董明珠、雷军等300余位知名企业家。刘汉元主席与《商界》的缘分可追溯到2002年8月首次封面人物采访。当期杂志以《通威为什么》为题六个整版报道,向读者介绍了这个“没有故事,却值得冷静审视和理解的企业”,讲述了创业之路上的“强者通威”、“智者通威”。2011年11月,刘汉元主席再次登上《商界》封面人物,此时的通威进入新能源行业受到广泛关注。《商界》推出《刘汉元的新能源理想国》八个整版的专访报道,讲述了新能源行业潮起潮落之间,刘汉元主席如何以清晰的战略思路带领通威实现成功转型。
刘汉元主席曾两次登上《商界》杂志封面人物
两个十年的专访,见证了通威在农业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之路。时光流转到2022年,又一个十年过去,通威已成为全球农业和新能源领先企业,迎来40年发展里程碑。在这个特殊的节点,《商界》杂志第三次专访刘汉元主席,通威为什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站在时代前列?又是什么逻辑对通威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解构通威40年之路,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大量企业面临的转型升级提供样板。刘汉元主席也成为《商界》杂志创刊以来首位三次登上封面的企业家。
谈中国光伏
过去十年发展值得骄傲和自豪
谈及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刘汉元主席表示,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光伏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实现了快速发展。10年前,中国多晶硅几乎全靠进口,10年后的今天,全球前十大高纯晶硅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七席;前十大硅片企业中全部为中国企业;前十大组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八席,而且这还是在美欧联手对中国进行了多年“双反”之后取得的成绩,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和行业参与者骄傲和自豪。从制造端看,我国已形成了全球领先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全球70%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份额一路上升,部分环节占到了90%、95%以上。更难得的是,规模化、成本领先、技术领先,未来具有投资能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的企业,几乎全部聚集在中国和中国企业中。中国制造在全世界崛起,成为了全人类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的第一主角。
谈通威产业发展
像钉子一样进得去、站得住
中国光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通威也一路参与,一路追赶。刘汉元主席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驱动人类社会前进,但资源、环境的不可持续也透支了人类的未来。随着电子和工业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进步,为能源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撑。在碳中和道路上,什么样的能源能够真正担当主力,首选应该是路径最短、转换效率最高、收集相对最方便的太阳能。
刘汉元主席表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06年开始,通威先后进入了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片领域,成长为上述行业的全球领军企业。目前通威高纯晶硅产品纯度达11个9,三分之二产品满足国家电子级二级标准,三分之一以上产品满足国家电子级一级标准。如现有产能用于集成电路和芯片生产,可以满足全世界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的高纯晶硅的需要。通威太阳能连续6年成为全球高效太阳能电池规模最大、出货量最大的企业,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6%到18%,这也是让通威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回顾通威的双主业之路,刘汉元主席表示,企业不能够单凭想象去进入一个行业,再想当然地去简单做大,关键是要真正掂量和比较,自己能否在这个行业里像钉子一样进得去、站得住,往往只有前三名才有生存的机会,还要考虑能否持续处于前三。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熟,简单、贸然地进去,投入得越多,包袱会越重,未来的坑会越深。犹如走梅花桩一样,在桩尖上走,既要速度也要避免掉坑里,这是值得大家在投资过程中审时度势、认真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你的选择和社会的需求、未来的潜在行业发展空间相协调,你的机会也就更多,胜券也就更大。所以充分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中间找到必然的连接点,往往去投资,去进入这个行业,成功的概率就会高一些。
谈行业分工
做精做专,才能做强做大
面对产业链布局的问题,刘汉元主席表示,通威一直倡导行业分工有所为、有所不为,一直坚守的原则是严控边界,集中精力聚焦核心产品。在现代社会大工业、大规模分工协作背景下,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支撑长链条、全链条和自成体系的竞争能力的创新维系。以汽车工业为例,如果谁要把零部件、元器件、轮胎、轮毂、发动机、螺丝都要全程去制造,根本就不可想象,生产汽车的人,不可能为了卖汽车而到处建出租汽车公司。以此类比光伏行业也是同样的道理。从现实角度去看分工理论,事实上不是你愿不愿意,而是你能不能。只要分散精力,可能自己能做到的强度、能够巩固的优势就越有限,竞争力就越不足,就越做不大、做不强。
刘汉元主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总是觉得别人家的饭好吃,走到别人家去吃他的饭,结果回家发现自己的锅灶都被端了,因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你为什么不看住自己的锅,然后把自己的饭做得又香又有竞争力呢?所以在行业发展中,通威一直强调错位竞争、协同发展,不做重复工作,而是坚持专业化、差异化,提倡分工与协作。在分工背景下做专做精、做强做大,这是企业巩固自身竞争力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共同需求。
谈稳健发展
提高应对“冬天”的能力
通威迈入40年,将如何面对行业周期,保持稳健发展?刘汉元主席表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定位是什么,这个思考不是因为高尚,而是因为长期在这个行业、这个环节能存活下去的必然要求。经济规律唯一不变的是它永远在变,所以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周而复始,始终会有周期的变化。对于行业和企业来讲,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知道春夏秋冬交替中,每个节点如何活下去,如何在周期变化中提前有所应对、有所思考,做到游刃有余。
刘汉元主席表示,对企业而言,不能只停留在眼下的成绩,随时要想到怎样再活10年、30年、40年。行业本身的规律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怎样避免自己不要太早就被拍在沙滩上,或是拍在沙滩上还有一口气能站起来、走下去。所以把控边界、聚势聚焦,提高自己竞争力和未来应对“冬天”的能力,任何时候都是发展的第一要务。“通威活了40年,我们要思考过去为什么能活40年,什么样的方式再活40年,这是我们决策、决定一个事情,决定一个产业投入、力度、规模的一个重要前提。”(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