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锐叔论市 下跌空间还有多大?何时能迎来转机?)
《投资者网》特约国金证券分析师毛锐
周一早盘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开盘之后,指数单边震荡走低,创业板指领跌,在跌近4%后稍有企稳。午后,指数弱势横盘为主。尾盘阶段,指数再次走低。最终,上证指数、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以跌2.61%、跌3.67%、跌4.20报收。盘面上,涨停股(剔除ST和未开板次新股)53家,跌停股高达42家,显示市场情绪低迷;个股涨跌比558:4090,平均涨幅-2.92%,亏钱效应显著,两市成交额9637亿,较前一交易日增量4.02%。北上资金净流出逾57亿。
昨天大盘的跌幅让人意外,分析其中原因,可以归纳为“一个预期落空和两个担忧上升”。一个预期落空是指,上周三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曾部署适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市场对周末降准降息有一些预期,但这个预期并没有落地;一个担忧上升是指,周末国内新冠单日新增人数进一步上升,从而让市场对经济受到冲击的担忧进一步增大;另一个担忧是指,“巨无霸”中海油今日将启动申购,拟募资规模为350亿元,这个规模可以排在A股历史上的前10位,如此羸弱的市道下,不禁让人担心市场的承接能力。而锐叔之前则有点低估了上述几个因素对市场的杀伤力。
目前技术上,创业板指和深成指已经来到了前期低点上下,也就是说已经形成事实上的二次探底,沪指虽然离前期低点尚有一些距离,但昨天也创了3月16日“政策底”之后的新低,二次探底看来也势在必行,也就是说“市场底”还没出现。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市场底”会在哪里?何时能迎来转机?
对“市场底”的绝对低点不好准确判断,这里只能借鉴一些参考。首先回顾历史上几个典型的“政策底”和“市场底”: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启动股权分置改革,政策底开始到来,当日上证综指收盘于1159点。然而,市场担忧并未随改革启动而立即消除,“市场底”一直到05年6月6日才出现,当天沪指触底998点;2008年9月15日央行宣布降息降准,11月5日国务院常委会议宣布推出刺激经济的四万亿投资计划,9月15日至11月5日是政策逐渐加强的区间,可以整体视为“政策底”区域,其间沪指于10月28日触底1664点,这次可视为“政策底”和“市场底”同步到来;2012年2月、5月两次下调存准0.5%,5月、6月两次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随着政策不断加码,“政策底”应为当年5月底,对应沪指为2372点。“市场底”则延迟到12月4日才出现,对应沪指1949点;2016年1月2.5万亿天量新增信贷投放,2月2日央行出台政策降低买房首付比例,2月19日财政部发文降低个人购买家庭住房契税,2月29日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段时间可以整体视为“政策底”区域。当时“市场底”的最低点是1月27日沪指的2638,这次可视为“政策底”和“市场底”同步到来;2018年10月19日刘鹤副总理就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接受采访,释放了稳定市场的积极信号,“政策底”到来,对应沪指2449点。之后市场经历了反弹回落,直到次年1月4日才见到“市场底”,对应沪指2440点。综合来看,“政策底”和“市场底”要么同步,要么位置相差不远。再从估值角度看,前次3月15日低点所对应的中证800指数的动态估值12.4x,达到20年3月水平(12.4x),股权风险溢价5.2%,接近20年3月水平(5.4%),也就是说3000点附近对应的应该就是大盘的合理估值底部。所以,即便我们不能准确判断“市场底”的绝对低点在哪里,但可以预计的是继续调整的空间并不大。
至于何时能迎来转机,则有两个参考时点,一是中海油的上市,二是上海的解封,这与前面提到的市场对疫情冲击经济的担忧以及市场对扩容压力的担忧相关。一般来说,“巨无霸”IPO对市场情绪和资金面的扰动,将在正式上市那天达到高峰,之后压力得到释放后,市场往往会迎来转机。比如上一次的中国电信在2021年的8月20日上市,结果当天沪指砸出3394的低点,但随后便开启了一波强劲的升势涨到了3723。而正常情况下,新股申购后会在两周之内上市。目前上海疫情虽然认为见到拐点,但在当前严格的封控措施下,应该很快能得到控制。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4月8日微博发文表示,连续的核酸检测是为了筛查尚未排毒、核酸暂时呈现阴性的感染者;持续的开展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筛查,理论上10天至两周就能实现社会层面疫情清零。事实上,4月10日上海新增的914例本土确诊病例中,564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303例在相关风险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47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归确诊病例。也就是说,当前上海新增病例基本上属于已管控人员,接近社会面清零了,所以短期内得到全面控制是很有希望的。如果国内疫情能赶在五一黄金周前得到全面控制并解封,可能将迎来消费的报复性反弹,对经济复苏无疑将是一大促进。当初武汉在2020年4月8日解封之后,大盘迎来了一段持续3个月的上升趋势,上海解封之日也有望成为市场的转折契机。
总体来看,昨天的大跌,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情绪上都造成一定的杀伤,短线上大概率将继续弱势探底。但也不必过于悲观,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后市继续调整的空间有限,而市场迎来转机的时间也不会等太久。稍微拉长点时间来看,“市场底”一旦确立,带来的回报有望大大超过当前的损失。因此从辩证角度来看,短期的下跌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机会。
板块和热点方面,昨天盘面上,行业方面,仅仓储物流、农林牧渔逆势上涨,航空装备、半导体、房地产等跌幅居前。题材方面,种业、预制菜较为活跃。
仓储物流一开盘就达到高潮,尽管板块指数随后有所回落,但收盘时板块内仍有17只个股涨停或涨超10%。驱动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4月10日发布,意见提出,在建设现代流通网络上,将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广标准化托盘带板运输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数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台建设,推动第三方物流产业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文件还强调,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其中要求各地区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是对“十四五规划”中“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是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提高经济潜在增速。但文件涉及的面比较广,且其构建非一日之功,未来或有更多具体政策出台促使其落地,中长期利好经济及资本市场,但短期内大部分内容对市场的影响较为有限。因此在市场中暂难找到着力点,昨天只有物流成为重点,因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这与物流的关联度较高。另外,近期国内疫情对物流造成一定影响,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三月底以来逐步下滑,4月4-9日上海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已连续6天不足2019年均值20%水平。近期政策也是在强调保供货运物流,以重点保障的医疗、民生、能源、农资物资的供应。4月7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多部委召开物流保障工作会议,强调全力以赴保障货运物流高效畅通。4月8日-9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上海调研疫情防控工作中指出,要千方百计抓好保运保供保链。预计在近期政策的推动下,当前重点保障的医疗、民生、能源、农资物资物流有望缓解,生产供应链相关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恢复时间则有待观察,不排除由于产业链环环相扣,恢复进度慢于C端供应链的可能。参考美国码头拥堵后,国内港口政策迎来边际改善。本次疫情过后生产供应链安全性有望得到重视,相关政策仍有改善的可能。从昨天物流板块的走势来看,有些虎头蛇尾,估计行情大概率是昙花一现。不过从中期的角度,作为疫情受损及困境反转行业,疫情恢复后,需求有望迎来反弹。同时考虑到今年快递龙头公司利润将大幅修复,目前估值又相对便宜,如果后市回下来,还是可以考虑适当逢低配置的。
种业板块在昨天也有亮眼表现,板块内个股平均涨幅达8.50%。驱动上,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要切实保障大豆、棉花、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快推进生物育种,逐步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和俄乌局势使得农产品供应链受到持续扰动,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推动上游种业需求持续上升。3月16日,农业农村部会议强调,要坚决完成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硬任务。夏粮重点是冬小麦田管促弱转壮;开展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种植;务实推动大豆油料扩种面积落实落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当前国际育种已经进入到“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我国整体还处于“跟跑”阶段,新一代自主可控的基因编辑工具有待研发,具备核心生物育种技术的企业有望乘政策暖风获得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种业和种植板块可以作为中期趋势性关注的方向,但短线大涨后不建议去追涨。标的方面,则建议关注转基因领域优势明显的龙头种业。
消息面上,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4月11日发布45款国产游戏版号,这意味着国产游戏版号时隔8个月重启核发。版号恢复不仅给游戏行业注入新鲜内容血液(内容供给影响需求)、改善游戏公司22H2及2023业绩预期,对广告(游戏是较重要的行业广告主)、和游戏直播等均有正向影响。此外,游戏监管是互联网(平台的主要变现方式之一)、传媒内容监管的重要组成,版号恢复发放有利于改变市场对互联网和传媒的悲观预期,提振信心。从游戏行业的基本面来看,根据伽马数据,2022年1-2月手手游市场销售规模439亿,同比增长9.4%。虽然有春节效应的加成,但在消费疲软、版号暂停的背景下取得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实属不易。从厂商来看,头部公司流水稳定性相对更强,竞争格局保持稳定。随着版号放开,游戏公司有望进入业绩改善通道,提升下半年及2023年业绩确定性。从中长期发展视角看:1)22年1月以来,微软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索尼36亿美元收购Bungie等证明了全球范围内精品内容稀缺性和议价能力凸显。2)随着去年4季度游戏出海增长爆发(yoy+27%vs.国内手游yoy+2%),出海增速与国内增速从22年开始形成更加明显的剪刀差,出海有望打开游戏公司增长天花板并带来估值溢价。3)元宇宙有望为游戏创新带来新动力。近半年来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元宇宙、虚拟现实的相关支持政策,UGC平台、ARVR游戏等有助于提升游戏体验,技术创新或进一步拉动潜在需求。估值方面,游戏板块当前PE普遍在15x左右,而17年以来游戏估值区间在10-40x,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配置性价比较高。总体来看,可以适当关注一下游戏板块。标的方面,结合这次游戏版号恢复发放,建议重点关注游戏储备较多的公司。
操作策略:
周一市场受到重挫,沪指形成二次探底之势。虽然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情绪上都造成一定的杀伤,短线上大概率将继续弱势探底。但结合历史上“政策底”和“市场底”要么同步,要么位置相差不远,以及3000点附近对应的应该就是大盘的合理估值底部,预计继续调整的空间并不大。此外,就当前市场主要担忧的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及扩容压力来看,也有望在近期的得以缓解,因此迎来转机的时间也不会等太久。而拉长时间来看,后期随着美联储货币紧缩逐步明朗,以及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再加上稳增长政策的发力,A股在二次探底之后有望迎来“市场底”。因此从辩证角度来看,短期的下跌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机会。中期来看,今年基本面的大背景是“全球流动性趋于收紧+通胀上升”,这一组合对市场并不太友好,加上结构性高估值的矛盾依旧存在,风险偏好难以持续全面提升,整体市场仍有望保持区间震荡格局。操作上,轻仓者逢低加仓为主;重仓者则持股待涨为主,同时注意根据当前市场风格变化以及结构性主线进行调仓换股。
(国金证券毛锐 SAC执业编号:S1130519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