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2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感受)
北京时间4月的最后一天,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如期召开了,两年的线上会议之后,这次线下的会议据说吸引了超过4万人到现场观看。
我看了网上的现场文字实录,大约有5-6万字的样子,但可能是机器翻译的缘故,很多文字逻辑性很差,阅读体验不好,如果读者们想看全文,建议过段时间有了人工翻译版本后再看。
虽然我看得很痛苦(我弄了腾讯和新浪两个版本的对照着看),但还是有收获的,我先说说整体感觉,然后再具体分享我的一些感触。
巴菲特已经92岁了,芒格98岁,如果是我们自己,会在这个年纪,每天继续工作吗?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吧?
我们中国人经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两位老人,恐怕就是众多价值投资者心中的榜样,我不知道他们还有多少年,但只要他们在一天,就是我心中向往的方向。
从这个文字实录来看,我自己的感觉是,两位老人确实上了年纪,没有原来那么的思维敏捷了,但在重大的方向性问题上,他们依然是毫不含糊、逻辑自洽的,这非常的难得。
下面我就着文字实录,分享我的一些收获,前面说过,机器翻译质量不好,所以,我是在文字实录基础上,自己做了一些润色,没有改变原意。
以下加粗字体为润色后的实录,未加粗字体是我的感受分享。
十几年前我们还有一个股东的清单,帮助我们给股东发信息的公司还向我们收费——按我们的股东账户数量来收费。
那时我们觉得,真的有这么多人吗?我们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相信我们。很多人会阅读我们的财务信息,好多人会说“这是我们存下来的钱,我们相信你和查理”,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前进动力。
从公司的本质来说,就是合伙做生意——你我各出一部分钱,合伙做生意,风险共担,利润共享,你我可能自己经营公司,但也可能只是出资,雇人来帮我们经营公司。
股份制是伟大的发明,她让社会闲置的资本得以聚集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股份制也带来了“委托-代理”问题,股东从“老板”变成了“散户”,不知道公司的实际情况,也不知道管理层是不是为股东利益着想。
时间久了,股票不再是“一小块公司”,而是变成了筹码,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公司的本质。
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这里我不打算展开。
但是,伯克希尔的股东这些年如此幸福——享受超过20%的年化资产增值,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巴菲特和芒格始终不忘公司的初心。
我们说,越是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那些质朴的东西就越显得宝贵,两位老人被如此多的人、信任这么多年,这份感动和满足,我也希望自己能拥有。
具体的方式我没想好,有人找我开私募,但我觉得时候没到,最理想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我已经实现财务自由、自己的体系被持续证明有效的时候。
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只会发一只私募,而且我的投资资金绝大多数都会投在自己的私募里。
也有可能,我并不会开私募,只是投资以实现财务自由,在此过程中,坦诚地通过xx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等方式分享出来,如果有一路相伴的读者,那也算是一种信任和宝贵的同行体验。
伯克希尔公司不能真正地预测每一桩投资,但是我们知道经济上的一些走向应该大致如何,我们知道我们自己在干些什么,我们也知道早上醒来的时候,就希望把你的钱放在最安全的地方,也希望能够让你的投资放在最有用的地方。
这一段我摘出来,是因为我觉得比较浓缩,有几个感受分享:
第一个,所有的投资都成功,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可能是百分百正确的,公司未来的走向和我们的预估,哪怕只是方向,也不可能是百分百符合的、甚至是会发生剧烈变化的。
所以,拉长时间来看,我不会去“单调”一家公司,当然,这种方式会增加工作量、(可能)会降低收益率,但从安全的角度,我愿意做这种牺牲。
而且,对不同公司的分析和理解,本身就会帮助我对最优秀的那家公司,有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第二个,如果是真正的做投资,本质上、长远上,应该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人类的发展、经济的进步,这是所有投资背后暗含的底层逻辑。
第三个,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很重要,最近我持有/关注的公司的2021年报和2022一季报都差不多出来了,我更加体会到了股权思维的重要性。
虽然我持有的公司在过去两年中,大多数股价是很萎靡的,但这些公司的经营结果,已经显著超出了我的预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已经不是很担心股价了,因为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花了一些钱,买了一些公司的所有权,虽然由于各种原因(经济环境、疫情、股市焦虑),他们的股价已经跌得让人麻木。
但在如此艰难的经营环境中,他们大多交出了让我惊讶的经营结果,他们给我赚的钱更多了,一部分会作为分红给我,在管理层可信赖的背景下,另一部分给他们拿去继续投资。
至于股价波动,从短期来看,很可能跟公司经营关系不大,但好在时间久了,最终一定会反映公司价值的。
我们经常有大量的资金(所谓的现金),比如2008年、2009年,在我们遭遇到金融危机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大把商业证券,但我们那个时候有的就是一些公债,我们绝对相信现金。
这个我也反复讲过,我不会永远满仓,因为我不知道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股市会怎么走,所以我选择手上始终持有一些现金。
在绝大多数时间内,只是持有现金(当然还有股票)、什么都不做,偶尔也有机会在股市出现剧烈波动的时候,逆着股市的变化方向,买入或者卖出一些股票。
总之,我觉得世界和市场是不可知的,黑天鹅时刻可能出现,我希望在他们出现的时候,我能保持一份从容。
2020年3月份,有几天我们可能已经十分接近2008年的那种情况,我们在2020年3月20号的时候虽然持有很多现金,但最终也没有买。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股市暴跌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很奇怪——这种市场恐慌的时候,为什么巴菲特不买股票?不是说“别人恐惧时要贪婪”吗?
巴菲特虽然一直在对外界说——他错过了那次机会,但我从自身的经历来看,是可以理解他的做法的。
我认为巴菲特没有买,原因也很简单:没有好的机会。
好的机会,需要同时具备优秀的公司和合理的价格,对于巴菲特来说,常年跟踪大量优秀公司,好公司是不缺的,关键是价格。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拿最近的股市来举例。
4月a股开始大跌,上证指数甚至跌破2900点,有读者问我为什么之前3000多点的时候你还频繁买股票,如今却不买了?
原因确实很简单:没到我设置好的价格。
那天是2月25号。在那个纸条上,他告诉我他现在成为了Alleghany这家公司的总裁,而我之前已经关注Alleghany60年了,当然不光是这家公司,所有有兴趣的公司我都会去跟踪。
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解释他为什么突然买了摘录中这家公司,让我很有感触的是长达60年的跟踪。
我们经常看到巴菲特说“xx公司我之前从未了解过,只是因为跟xx吃了一顿饭/看了几个小时报表,就花了xx亿把她买下来了”。
这种故事看多了,我们容易产生了某种幻觉:投资很简单,或者巴菲特超级有天赋。
但很多人不知道,巴菲特的许多知名投资,在买入之前,可能已经关注了长达半个世纪,比如可口可乐。
前面那种故事里的公司,通常不会太大,而且一定符合“好公司、好价格”的标准。
换句话说,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些这种个例,但巴菲特的“股票池”里,有多少对象是他在持续跟踪的,这个我们根本没想过。
你记得巴菲特身边人说他“阅读量惊人”,每天都用大量的时间阅读企业报表?
那么大量的阅读,换来的一定是敏锐的商业洞察,以及目标公司出现理想价格时的果断行动。
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疯狂的一个情况,疯狂地赌博,很快地买、很快地卖,看起来真的不美好。我也不会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荣耀,就是一堆人在那儿掷色子而已,掷完色子,闭着眼睛看会发生什么。当然变富不是一件坏事,但你也需要在里面找到自我,看怎么把自己放进到这样的一个系统当中。
如今量化交易、对冲基金在美国盛行,网络券商(比如被芒格骂得狗血淋头的罗宾汉)也给普通人打开了一道诱惑的门。
在这种背景下,芒格说得很对,“赚钱没错,但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们当然也会利用这种事情中价格的波动,但我们不会为这种价格波动负责。我们就是用正确的态度长期坚持,这不需要我们的智商有多高。
股市投机盛行,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股票价格剧烈波动。
“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能否透彻理解并践行格雷厄姆市场先生的比喻,这是投资成功很关键的事情。
前面我讲到自己持有公司2021年报的情况都还不错,叠加过去一年股价带来的心理影响,我觉得自己在“股权思维”、“市场先生”方面的理解,越来越有一点接近本质的味道了。
这个感受,加上过去两年分析不同公司,带给我的商业理解力提升,我自己感觉,在这两年,我的投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们就斗胆承认自己很会掌握时机。但说实话,我们完全没有故意要去把握时机,我们也没有所谓的市场洞见。
一位股东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你们总说自己判断不了股市走势,却总是买入点显得那么好?
这个问题我也被人问过,虽然每次买入时都会觉得“股价可能还会跌”,但回头看看:
130的茅台,15港币的招行,15的双汇,16的泸州老窖,18港币的福耀,好像真的买入点还可以啊?
但这里面,其实是选择性忽略了一些对象,比如:
我第一次买腾讯是550港币,第一次买万洲国际是6.6港币,第一次买万科是27块多,第一次买格力是54块,第一次买鲁泰b是7港币。
但哪怕这样,并不影响我获得8.75年26%的年化收益率,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对于买入价格的控制。
伯克希尔也一样,如果你的买入价格足够保守,而且确实能做到股价下跌时保持清醒,如果公司选对了,回头来看,你的买入时点一定会像技术分析的结果一样,“买在突破之前”。
不管是什么,你具备的能力是别人拿不走的,也不可能因为通胀就没了。别人一直会跟你做交易,交易的是你的能力。所以,最好的投资就是开发你自己,而且开发自己是不会被征税的。
以前,我的领导经常跟我说一句话:“给你定价的是这个市场,不是你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
仔细想来,这句话确实很对,我们很多时候会计较得失,但我们自己,不就是一家“公司”吗?
既然是公司,我们就有自己的价值和价格,价值是你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带来的内在盈利水平,价格就是目前获得的回报。
想明白这些,努力提升自己,才是我们要一直关注的事情,毕竟长远来看,市场是个称重机,而不是个投票器。
投资一个公司,必须了解它的文化,它占这个公司运作99.9%的几率……您如果对我们的公司进行投资,您就必须要相信我们。
这一段其实有两个信息:
第一个,以前我特别看重企业结构性的竞争优势,后来明白这种企业少之又少。
更多的企业,是需要管理和运营的,而企业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企业就好像一个人,最关键的不是他表现出来的东西,而是他“根子上的品性”。
当然,企业文化难以通过量化指标表示,但从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见到端倪。
我对企业管理层评估的六个视角,可以了解一下,xx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后台回复管理层就能看到。
第二个,我们投资一家公司,一定要做到“前紧后松”。
在买入前,要慎重对待、多方论证,一旦买入,就要给予公司足够的信任。
没有公司经营能一帆风顺,在公司遇到问题的时候,盯紧当初让你下定决心买入的那些因素,给管理层以信任和时间,让他们去解决那些问题。
我关注一个公司关注了十年,但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的整个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就会问自己为什么我五年前没有看到这一点?我一生当中出现过几次这样的情况,相信大家也是如此。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生活阶段都有可能遇到。
巴菲特这次用了很多口舌,去讲这种顿悟。
我之所以这次很有感触,也是因为这两年,因为密集做了很多的公司分析,看了很多投资书籍,也经历了这两年市场冰火两重天的环境。
这两年的淬炼,让我有了几次顿悟时刻,那种感觉真的很棒。
所以,以后我还是会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体验更多的顿悟时刻。
两年前这些租地开珠宝店的人,都在想租金怎么才能收得回来,如今基本上所有珠宝店都比以前做得更好,囤货变得更少,因为大家在疫情后开始消费了,消费者手上有钱,愿意去消费。
美国的防疫政策,让他们相对快速地恢复了经济的活力。
很多时候,我们是“健忘的动物”,也是“目光短浅的动物”,我相信疫情缓解、经济回暖那一段时间到来的时候,我们会恍然大悟:
原来这不是世界末日,原来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趋势从来都没有变,变的只是我们的心。
比特币对我来说什么都不是。如果你有农场、有公寓,他们是有生产能力的,会给你带来租金和产出。
比特币并不是一种有生产能力的资产,它的价值就是取决于下一个人给上一个拥有比特币的人付多少。现在已有了很多佣金被付了出来,有很多人都来参与这个赌博的游戏、炒作的游戏,这个钱在不同的人之间移来移去,它们只是改变了它的拥有者,这里边有人利得,有人损失,但这些钱其实你可以拿来做很多事。
两位老人的观点已经说得很明白,我没什么补充的,我对比特币不了解,而且对于火热的领域,我一般没有太大的了解欲望,因为价格不会便宜。
我觉得比特币这三点都占了。第一点,很明显,最后价值可能变到0。第二,它为什么邪恶呢?它真的降低了我们国家货币和美联储系统的能力——而这是我们完全需要的,是我们保持政府可信度的一个关键。第三,它让我们看起来跟中国的领导人相比真的很蠢,中国的领导人足够智慧,把比特币给禁了,而我们还在做各种各样的假设。
我不了解比特币,但第二点确实是事实,第三点是有这么个事儿,但蠢不蠢,这个我没有看法。
有很多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人们经常好像要去读个博士,写一大堆文章,读一大堆书,其实很简单,你要以一种很有吸引力的价格把你合作伙伴的股权给买断,重点就在于机会是什么样的,在于你到底要不要去做,什么时候去做。如果你觉得有其他更聪明的投资,就不要这样去做。
我之前想过一个问题,好像在学校里,投资专业是有博士学位的,我很好奇投资博士是干嘛的?
毕竟有很多投资人,学历本身不高,甚至很多根本没上过投资相关的课,但结果还可以,考虑到我们很少听到没上过物理专业的物理学家,这个事情有点意思。
投资的魅力就在这里,她本质上就是那么简单——便宜价格买好东西,但也是那么迷人——到底是什么是好东西、什么又是便宜价格、你凭什么觉得你看对了、坚持和固执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诸如此类的问题举不胜举,每一个都大有文章,我想,这就是我们做投资需要“厚积薄发”的原因所在,也是这个事情值得做一辈子的回味无穷之处。
#2022年巴菲特股东大会来了!# $上证指数(SH000001)$ $标普500指数(.INX)$ $恒生指数(HKH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