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制造”应及早推进产业升级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陈霞昌 2022-05-09 01:16: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中国制造”应及早推进产业升级)

证券时报记者 陈霞昌

很多人还记得亚洲“四小龙”这个名称。上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经济获得迅猛发展。以出口带动经济高速发展后再适时进行产业升级,四个国家和地区都得以成功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

但一度和“四小龙”齐名的“四小虎”, 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则没那么幸运。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四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没能培育出更有竞争力的产业。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40年后,也开始面对成为“龙”还是“虎”的选择。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成本优势,已逐渐走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看起来难以避免。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优势,再加上关税优势,不仅让跨国公司把产能转移到东南亚,连为数不少的中国企业也无法抗拒“诱惑”,加大在东南亚的布局力度。

但低端产业的转移,对中国企业来说并不意味着末日,没能及早推进产业升级才是。

中国制造要应对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大研发投入,尽早进行产业升级,避免陷入成本竞争的泥潭。前有耐克、ZARA等国际巨头把产能甩给亚洲国家后却依然占据着产业链顶端,依靠设计和营销等获得大部分利润;后有韩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依靠着政府的产业政策,以及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得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国内,传统燃油车时代没能实现弯道超车的中国车企,凭借着电池、电机和电控“三电”优势,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已开始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相对而言,越南的问题可能更严峻。中资企业在越南投资建厂,除了生产和销售两个部门,极少在当地建设研发部门,其他国家的外资企业同样如此。没有研发的工厂,最终培育的只有产业工人。越南本土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至今也没能诞生出全球知名品牌。“四小虎”的历史告诉我们,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会带来短期的经济发展,外汇储备的增加,居民收入的提高,却并不意味着长期的繁荣稳定发展。只有及早推进产业升级,才能保持长久的全球竞争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