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对国内创新药行业的一些误区

来源:雪球 作者:张小丰 2022-05-09 08:17:0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对国内创新药行业的一些误区)

列举几个市场对这行业最大的误区。

1:创新药只有单一的买家:医保。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创新药的买家为3个部分:医保,商保,自费。如果医保是唯一买家,那就不能解释为什么默克的K药不进医保还卖了这么多,康方的PD1不进医保卖的居然比有些进了医保的还多。 还有之前2019~2020年时候,PD1进医保的适应症很少,没几个病人,但全市场PD1的销售猛涨,这些营收全是自费的。

事实是这样的:以前医保不覆盖创新药,这个领域也被外资垄断,整个市场就是自费市场,年年都在增长。但抗癌药一年20~30万的开支很多人确实用不起。现在国产化以后价格大幅度下降,可及性提高,这些救命药大部分都降到了4~15w这个区间。这时候就算没有医保,很多人自费也可以承担。题外话以前第一批进口药降价进医保的时候,通常价格是15万,医保报销一半,病人实际支付的额度比现在很多纯自费的药都高。


2:创新药永远不能赚钱。

这其实是规模问题,恒瑞卖创新药肯定是赚钱的,就是因为基础设施,销售人员早期齐全,规模也在。国内的新兴生物科技企业都处于企业发展的早中期,过去几年很多企业员工数量每年翻倍以上,这种商业化基础建设开支非常大。如果关注海外会发现一个小药企药物被FDA批准了,下一步一定是股权融资,这钱大部分都是“launching cost”也就是组建销售团队的费用。并且一般来看需要发展到营收20亿美元才会开始盈利。因为有追求的企业会不停的研发产品,到这个规模以后才能覆盖较高的年度研发开支。营收再往上就研发开支增速就会放缓,占比营收比例逐步下降,企业盈利能力越来越强,到终极阶段:巨头,研发开支占比营收就稳定在15~25%这个区间。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国内今年龙头财报已经可以显示出向好的趋势,明年财报会是转折点。


3:中国药企没有创新,都是抄袭。

关注这个行业的人其实都知道国内药企进步速度有多大。《我不是药神》里面的情节已经不会出现了。国内企业已经掌握主流技术,能做出和进口药一样好的药。时不时还能做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药。目前已有2个国产药物获得FDA批准,而且2个都不是小产品边角料,都能成为重磅。未来FDA批准的国产药会越来越多,这趋势非常明显。


4:创新难度越来越大,整个行业都完了。

这观点更多的是用来尝试“解释”为什么美国生物科技也暴跌。然而事实上过去几十年海外药品研发成功率大致为10%,现在成功率还是10%,并没有变低啊。过去几年研发出了非常多的大药,比如好几个PD1,Dupixent,TRIKAFTA,RINVOQ,SKYRIZI,Efgartigimod,Enhertu,Ozempic,Inclisiran,Ocrevus, Cilta-cel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在我脑袋里面冒出来的名字,我肯定还漏了很多。研发的核心难点是我们对生理学认识太少了。当一个疾病的发病原因被彻底研究透彻以后通常距离药物的出现就不远了。还有就是不停的会有新技术诞生,把以前不可能成药的靶点给攻克。

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新药整体成功率一直维持10%?这本质上是不是科学问题,是经济学问题。这10%的成功率就是支付端目前药品商业回报带来的平衡。假设未来社会大幅度削减对药物的支付,那么药品整体成功率或许就变为20%,因为10%的成功率全行业作为整体亏钱,那么更高风险的靶点和技术就会被抛弃,大家研发更加保守。从这个经济学角度来看也能预测国内研发成功率会持续维持在一个远高于海外的水平:因为国内的支付环境无法支持10%的研发成功率。国内主流研发一直会是快速跟随,时不时出一个有国际前景的药物,而不是像海外这种尝试各种高失败率的创新。


最后我感觉领先市场一步是天才,领先二步会被认为是傻子。。。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