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新!央行货币政策有10大要点,降息替代方案浮现,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正发生变化)
来源:金融界
作者:子宽
金融界5月10日消息 5月9日央行发布2022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做了详细分析,也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操作思路做出部署。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梳理了本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十大要点。
要点1:疫情冲击加大“三重压力”
要点2:海外环境不确定性加大
要点3:稳物价目标强化
要点4:信贷社融稳定增长,信贷投放结构合理
要点5:不搞“大水漫灌”,稳定好市场预期
要点6: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冲疫情影响
要点7:从存款着手降成本,LPR有望下调
要点8:强化汇率预期引导,“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
要点9: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稳定长效机制
要点10:房地产表述进一步缓和
货币政策有10大要点
疫情冲击、俄乌冲突、海外货币收紧,加剧国内“三重压力”
疫情持续冲击,我国经济环境内部不确定性增加。乌克兰危机继续发酵,海外通胀压力不减;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加快收紧,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显现。国内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加大。
同时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重点强调了我国的“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足”的战略性优势,传达疫情下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展现“稳”字决心。
稳物价目标强化
“稳物价”的提出主要是缘自于对地缘政治危机下国际大宗商品涨价,以及输入性通胀的担忧。下半年可能出现“猪油共振”局面,将抬升通胀读数,但是全年均值超过政策目标的风险不是太高。由于本轮通胀风险主要源于供给短缺,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作为需求政策,其效果有限,更多集中在为粮食生产、能源供给以及供应链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服务。
信贷社融稳定增长,信贷投放结构合理
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政策目标下,货币政策总取向仍然是保持宽松的,到货币信贷投放层面仍然要求保持稳定增长以支持实体经济。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指向信贷投放结构合理,“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行业倾斜”。
不搞“大水漫灌”,稳定好市场预期
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延续上个季度货政报告的做法——没有提及“管好货币供给闸门”,但重提了“不搞大水漫灌”,也表明货币政策会更加倾向于结构性工具。对于狭义流动性环境,要求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稳定好市场预期。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冲疫情影响
短期来看,货币政策的目标也倾向于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脆弱群体。结构性货币政策具有定向性的特征,更适合解决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而回顾2020年疫情后的经济修复阶段,货币政策也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主。
从存款着手降成本,LPR有望下调
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则侧重于“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通过稳定乃至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来“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后,引导银行负债成本下行,预计将带动LPR下行。
强化汇率预期引导,“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
从“以我为主”到兼顾“内外平衡”,央行强调人民币预期引导,旨在稳定人民币预期,避免出现人民币汇率超调行为,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同时也要稳定人民币汇率的预期。
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稳定长效机制
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实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推动非金融企业有效隔离金融与实业,防范风险交叉传染,促进规范可持续发展。我国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目前需要加快推进金融稳定立法建设,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
房地产表述进一步缓和
强调房住不炒的同时,提出要支持刚性与改善性住房需求。此次对于房地产部分的表述进一步强化了宽松的预期,预计未来对于房地产行业的管控将存在进一步松绑的可能性。预计随着疫情冲击到顶,房地产销售或逐步将触底。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正发生变化
今年4月以来,央行已先后推出4400亿元再贷款工具,具体包括科技创新再贷款、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以及普惠养老领域再贷款。
中信证券明明表示,再贷款工具被频繁使用,意味着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正发生变化,总量层面的宽松将更克制,政策效果更强调精准直达。
明明预计,各类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带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参照以往经验,通常在3-6个月内完成投放。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并称将加大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项减碳工具,加快1000亿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创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预计带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
明明预计未来支农支小再贷款等工具还有进一步提高额度的可能。对于目前已经出台的再贷款来说,参考往年经验,通常在3个月内完成发放,基本不超过6个月。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降息替代方案
招商宏观张一平、马瑞超解读2022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专栏揭示已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带动金融机构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一周下降10个基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环比降幅刷新记录。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对价格型工具起到功能替代,成为降息的替代方案,发挥引导银行贷款利率下行的主力作用。
西部宏观张静静也注意到,本次报告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建立。自律机制下,存款利率与LPR软挂钩国债利率,单独调降LPR报价可期。存款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这意味着一旦国债利率下行就可以通过调降存款利率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特别是大行及股份行。在新机制推动下商业银行新发生存款利率已下降10BP。
粗略计算,四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在新机制的作用下,新发存款成本下降幅度或接近20BP,进而新机制起到了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的作用。由于央行一直在强调释放LPR报价改革红利,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预计央行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引导银行单独下调LPR报价。
央行2022年已上缴结存利润8000亿 相当于降准0.4个百分点
5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举行留抵退税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国库局局长董化杰表示,为保障财政支出强度,支持税务部门加快办理留抵退税,人民银行靠前发力,根据退税进度,加快向中央财政上缴利润的节奏,2022年以来,已累计上缴结存利润8000亿元,全年上缴利润将超1.1万亿元,为退税资金保障打下坚实基础,直接增强财政可用财力,进一步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同时,已上缴结存利润8000亿元相当于降准0.4个百分点,与其他货币政策操作相互配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上缴利润也将通过财政支出下沉基层、直达市场主体,预计上缴超万亿元结存利润将拉动全年广义货币(M2)增速约0.5个百分点,很好体现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