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欧盟清洁能源转型加速说易行难)
【锐眼看市】
有了完备政策体系与市场力量的驱动,欧盟如期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的新目标存在着非常大的胜算,但同时也将碰到不少的羁绊与掣肘。
张锐
历来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上充当急先锋的欧盟又加快了清洁能源转型的步伐。在日前提出实施RePowerEU(《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战略的一揽子计划中,欧盟委员会将2030年的清洁能源目标从目前的占比40%提高到了45%。欧委会主席乌尔苏拉·德莱恩就此做出的形象概括是:欧盟正在以闪电般的速度拥抱清洁能源。
从八年前的《2030年气候与能源框架协议》将2030年清洁能源占比首次设定为27%,到两年后调整为32%,再到去年提升至40%,欧盟清洁能源转型的升级速度不可谓不快。按照本次确认的45%清洁能源消费目标,等于就是将目前511千兆瓦时的清洁能源产量提高至1236千兆瓦时,而支撑这一庞大产能实现的则是由以光伏为主力,风能、氢能以及生物能等充当助攻的精锐矩阵。
按照RePowerEU战略的设定,欧盟必须在2030年将太阳能光伏的装机总规模增至1000吉瓦,风力装机容量从目前的190吉瓦增加到480吉瓦,同时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达到560万吨,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500万吨蓝氢(使用石化燃料制氢),另外,欧盟计划到2030年将生物甲烷产量增加10倍,即达到350亿吨。
策应清洁能源构建的宏大格局,欧盟展开了相关基础设施的谋划与推动。基于境内有不少天然气工厂与管网,欧盟准备进一步制定监管框架,推动天然气厂与氢气的兼容,同时大面积地对天然气管道进行改造,使其升级为氢能传送网络,并且欧盟还规划了途经地中海、北海以及乌克兰的三条“氢气进口走廊”;在太阳能领域,除了在传统屋顶以及地面增设光伏设施外,欧盟还明确要求所有新建筑以及翻新建筑都必须安装太阳能电池板,而为促进创新形式的太阳能,欧盟准备在海洋或大型湖泊等水面上建造浮动型太阳能发电设备;在新能源汽车地带,欧盟计划到2030年境内成员国主要高速公路上每60公里建一个充电站,每150公里建一个充氢站;不仅如此,基于风能和太阳“看天吃饭”的特征,欧盟加强了储能设施建设,并取消储能部署的容量限制要求,同时对用于储能目的的能源消耗免除电力税收。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的同时,市场机制的牵引效应引人关注。一方面,欧盟创建了全球首个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价格从最初20欧元/吨起步上涨至今年90欧元/吨以上的信号结果,令所有行业每一个企业都感受到了碳排放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由此也纷纷加入到清洁能源转型的阵营中来。另一方面,代表欧盟内部电力买方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商之间所签合同的企业可再生能源购买协议(PPAs)在去年的交易规模达到了18.8吉瓦的创纪录水平,而且一年内合约价格跃升了27.5%,今年前四月再度上涨9.7%。PPAs以预先商定的价格和期限交易电力,既能帮助买方屏蔽可能遭遇的通膨风险,更利于风光电开发商实现预期中的电力消纳。
全面地评判,有了完备政策体系与市场力量的驱动,欧盟如期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的新目标存在着非常大的胜算,但同时也将碰到不少的羁绊与掣肘,首当其冲就是欧盟必将承受巨大的经费支出压力。根据权威机构测算,将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45%,等于就是2030年之前欧盟平均每年要增加3900亿欧元的支出,这一巨量资金从何而来?尤其是在缺乏统一财政制度的前提下成员国能否就融资与支出安排“用一个声音说话”,的确考验着欧委会的动员与协调智慧。
退一步说,即便是欧盟手中的弹药充足,也未必能够顺利解决清洁能源转型中的关键材料需求问题,比如太阳能光伏需要锗、碲、铟、镓、锰等元素作为能源转化的关键超导材料,风力发电机依赖钕、镝、镨等稀土元素作为磁性原料;新能源汽车依赖镍、钴、锂等作为电极材料,燃料电池还依赖铂作为储能材料等,随着欧盟清洁能源转型目标的提高,对于这些关键材料的需求必然增加,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欧盟都必须从巴西、智利以及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在最新版的《世界能源转型展望:1.5°C 路径》报告中指出,以上材料不仅面临中期或长期短缺,而且价格还会上涨,由此决定了欧盟清洁能源转型过程中必会遭遇关键材料供应的短缺风险以及成本增升的巨大压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不同于以往推动能源转型是为了实现气候改良目标,这一次欧盟加大清洁能源转型力度主要是为了摆脱对俄罗斯进口能源的依赖,同时又是建立在必须寻找到新的替代能源供给基础之上的,由此决定了国际能源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不仅同样会令欧盟或多或少地继续承受能源供给短缺的阵痛,而且随时都可能扰动甚至放慢欧盟清洁能源的转型速度。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在本专栏版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