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股投资如何避免踩坑?)
图虫创意/供图 彭春霞/制图 |
陈楚
科技股是A股市场的一大投资主线,其核心逻辑不言自明: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大国之间的博弈本质上还是科技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随着应用场景的日趋丰富和多元化,科技的细分领域会越来越多。但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相比消费股,投资科技股明显要难一些,因为科技股涉及到太多的专业知识,对投资者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而且科技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路线更迭频繁。尤其需要重视的是,股票市场上很多科技股热衷于讲故事,故事讲完、股价飙涨后又是一地鸡毛,如何避免“踩坑”,对中小投资者来说是一门逃不开的功课。
如何研究科技股?
在A股市场,如果要做好投资,科技股是绕不开的,投资、出口和消费长期以来都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每一门类中都有科技的成分,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打压华为,本质上是要遏制中国科技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科技整体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国产替代、自主创新成为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最强音,尤其是在集成电路、半导体、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中国将重点发力。伴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不断强大,在A股市场上,科技股的投资机会也会层出不穷。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投资者想要在A股市场获得超额收益,就无法无视科技股的投资机会,就不得不重视科技股、研究科技股。
但科技细分领域众多,甚至很多专有名称对很多投资者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我们该如何去了解科技股、走进科技股呢?
首先,我们在心态上要克服对科技股的畏难情绪。了解科技股,并不是要求投资者成为科技细分领域的专家,科技细分领域庞杂,而且彼此之间的知识点交集并不像消费股那么多。比如白酒股,大的投资逻辑并不复杂,一线白酒股和二三线白酒股之间的格局大体上已经固定下来,白酒类上市公司也不存在技术的迭代,反而是历史文化越厚重越有投资价值。科技领域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出来,即便再大的科技公司,如果新的科技出来,旧的科技企业甚至面临灭顶之灾,典型的就是诺基亚被苹果手机取代,诺基亚不仅是市场份额急剧缩小,而是直接被取代。
科技迭代急速,一方面意味着投资科技股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新的巨大的投资机会随时出现,而新的科技生态出现,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都是陌生的领域,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所以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是科技小白,产生畏难情绪。
其次,找到研究科技股的正确方法。最好的研究资料,就是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和财报,尤其是年报。科技股的年报是研究科技领域最详实、最权威的一手材料,以光伏逆变器为例,投资者完全可以把相同领域的几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认真研究一番,对逆变器这个领域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很多细分领域并不要求我们成为专家,做到基本了解,其实就可以了。
再次,科技股的投资一定要注意安全边际。再好的科技股,如果估值贵了,也不值得投资。比如去年赛道股疯狂的时候,一些科技股市盈率动辄百倍以上,这样的科技公司就不值得我们投资,哪怕股价继续疯狂,我们也要凭常识远离它,把关注的眼光投向估值合理甚至低估的科技股。当然,本质上是注重科技股的投资性价比,也就是科技企业的业绩增长速度和估值的配比,很多时候,科技股哪怕估值高一点,但如果企业业绩增长很快,稍微高点的估值水平也会不断被摊薄。
投资科技股
如何避雷?
科技股虽好,但“坑”和“雷”也不少,即便是有一二十年经验的投资老将,也有可能被科技类上市公司编织的故事迷惑双眼,比如去年年底,一家资产管理规模在100亿以上私募基金的创始人,就被一家主营业务与元宇宙沾边的上市公司董事长给忽悠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在私募老总面前大谈特谈公司元宇宙业务的核心技术、市场空间、战略规划,让久经股市的投资大佬也相信了故事,重仓进去之后,今年以来这只元宇宙概念股暴跌50%以上。
很多细分的科技领域都是新鲜事物,尤其是市场上讲起故事的时候,投资者大多对新的科技领域并不了解,一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董秘经过这些年的市值管理培训之后,特别善于讲故事,将公司未来的新业务增长点讲得跟真的一样,动辄十倍甚至百倍以上的增长空间,二级市场上五倍股、十倍股似乎唾手可得,一场财富盛宴好像已经摆在面前,投资者很容易被这些科技故事迷惑,这是科技股投资道路上的“大雷”。
如何躲开这些雷区呢?对于投资者来说,首先是要回归常识。比如一只科技股在董事长讲故事的时候估值已经超过了70倍甚至100倍,这样的股票,即便董事长讲得再天花乱坠,投资者也要保持警惕,一定要仔细研究企业未来的业绩增长情况,坚决回避高估值股票。再比如上市公司高管或者分析师讲的故事明显有点超出自己的想象力,比如一家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科技企业,市值目前只有50亿元左右,董事长在外面路演时动不动就说要对标行业龙头股,三年内大概率可以超过行业龙头股的市值,但实际上,这个行业龙头股的市值已经炒到了3000亿元,三年内从50亿飞跃到3000亿的市值,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这就是明显违背了常识。
其次,要做一番产业链的验证工作。比如一家科技类企业是上游的原材料生产商,企业的产品销售和技术含量到底如何,投资者完全可以尽力去中游的企业打探一番,或者找下游的客户仔细了解一下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验。科技企业的产品到底受不受市场和用户接受,投资者从科技的角度也许无法了解,但完全可以从产业链的上下游去侧面验证,比如新能源汽车,到底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如何、驾驶体验如何,投资者单纯坐在家里做功课是无法了解的,但可以通过买车的用户去了解。
科技股的投资机会肯定是星辰大海,但暗礁和风险也不小,作为投资者,我们唯有尊重常识、回归常识,掌握正确的投资方法,方能收获科技股的盛宴,享受中国科技企业增长的红利。